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奋力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南京答卷
2024-06-11 20:53:00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1
听新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一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奋力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南京答卷。

“到博物馆去”

成为新的时尚和潮流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当代,达到了43万件,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记者来到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眼前是一幅《南都繁会景物图》的数字长卷,古代人物通过数字化技术“活”了起来,生动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顺应年轻人打卡热潮,南京博物院还推出了特色集章活动,手起章落,故事便这样留在了纸上,进驻进了心里。游客说:“我觉得这个盖章活动比较有纪念意义,整个过程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传统文化聚人气促消费,来到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商店,这里的人流络绎不绝,许多游客正在挑选心仪的文创产品。

这些文创多以馆藏文物为原型,或融合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元素,再以鲜活的方式进行设计改造,有的还兼具互动性,接地气又让人眼前一亮。

人流如织的场景,在南京“有看头”的博物馆里持续上演。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南京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

目前,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80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7座。2023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3000万人次。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我们要在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传承,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赓续文脉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始终奔流不息。赓续文脉,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

2023年12月19日,在“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权威历史考古学者认为,西街遗址发现始建于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长干古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西街遗址地层叠压状况复杂,已揭示的9个地层从商周时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现代。

这里有过开凿城池的壕沟、烧砖造瓦的窑场、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如同古都南京的文明脉搏一样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反映了南京城市连续性的发展特质。

赛龙舟赏非遗

弘扬传统文化

风光秀丽的玄武湖的湖面上活力满满,擂鼓与呐喊声此起彼伏,洋溢着浓浓的端午节日氛围。

在南京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龙舟比赛,共有来自基层企业15家代表队,参加两个大项的比赛。

扬子石化消防队队员李海超说:“我们拿了第一名,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团队之间的一个凝聚力。”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孙琦表示:“我们感受到了奋勇争先、同舟共济的传统文化精神,我们也会把这个精神融入到之后的工作当中,更有干劲。”

南京人赛龙舟的历史源远流长。

2008年1月,“六月六龙舟竞渡”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戎飞霞介绍说,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张九龄在《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诗中写道“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描述出了当时龙舟赛非常精彩的画面。

龙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每年的4-10月份,在南京市内、近郊等有水的地方,都能感受到龙舟赛事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

目前南京拥有多所龙舟运动传统学校和示范学校,每年参加龙舟培训、健身的人数有上万人,覆盖各行各业。

城市魅力跨越国界

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原则。

2023年以来,首届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南京和平论坛、“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让城市的魅力跨越国界,让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愈发闪亮,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沟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统与现代,在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文脉悠悠、弦歌不辍,贯通古今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标签:
责编:路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