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盐城市“董永传说”名列其中。此后10多年间,盐城的非遗名录逐渐扩大至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0个省级非遗项目和134个市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大文章”,持续擦亮盐城非遗“金字招牌”。
来源生活 根植民间
盐城人的早餐,往往从一碗东台鱼汤面开始。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地方名点,汤白汁浓、滴点成珠、清爽可口,成为盐城人家乡的味道。
2008年4月,盐城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东台鱼汤面”“大丰麦秆画”“盐都大风车”“亭湖枯枝牡丹”等18项名列其中,就此奠定盐城非遗的主基调: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此后10多年间,盐城非遗的名录不断扩大,传承保护的机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有一个宗旨始终不变,就是各类非遗项目,应当充分融入当下,在火热的生活中,火起来、活下去。
2023年11月,第五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在盐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市级非遗“北龙港剪纸”传承人郑荣军展示的剪纸作品《黄海湿地 吉祥三宝》《海风盐韵之串场运盐图》等引起轰动,市民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一把剪刀的匠心佳作。市级非遗“梁字五粮粥”,其传承单位梁字五粮粥坊已经在盐城市区开了第二家门店,堂食、外卖都很火爆;盐都区举办的首届儿童文学手帐节暨七彩风车节,将非遗项目“盐都大风车”与儿童相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首批江苏省非遗项目“盐城老虎鞋”,因其工艺精美、形神兼备、寓意美好,经常获邀参加各类展览,备受游客喜爱……
抓住机遇 全新发展
盐阜大地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而盐城非遗的“天花板”,莫过于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大丰瓷刻、东台发绣。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其各自的发展,将来自民间的非遗项目托举到一个全新高度。
“董永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东台于2007年启动西溪景区开发。当地围绕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逐步打造出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国家级4A景区。到东台游西溪、看《天仙缘》、拜老槐树、吃鱼汤面,成了许多游客的必选项目。
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淮剧”和“建湖杂技”入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淮剧团在保护与扶持中前行,不断创作舞台精品。2016年10月,淮剧《小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此后,淮剧《小镇》走南闯北,在文旅部安排下先后赴全国23个省(市)巡演,应邀赴欧洲马耳他、荷兰等国演出,迄今已演出265场,扩大国家级非遗淮剧的影响力。
建湖杂技取得的成绩同样耀眼:《炼——倒立技巧》荣获“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最高奖金奖,继荣获“金菊奖”“金狮奖”后,实现三金大满贯;杂技剧《西游记·猴》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商演27场;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参加“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演出并获文旅部“丝路文化贡献奖”。
2021年5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东台发绣”“大丰瓷刻”入选其中。这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民间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是各类大型博览会、展销会的常客,也是本地人拜会亲朋的首选伴手礼。
融入生活 实现价值
非遗融入生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近年来,盐城市强化非遗品牌建设,让非遗融入地方特色。加强非遗传承力度,淮剧、杂技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创新突破,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加强活态传承,以东台西溪、建湖九龙口景区、大丰恒北村3家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为核心,全面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创造“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等消费新场景,用新颖的体验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扩大非遗影响,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在淮剧小镇摄制并于2023年五一假期播出,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收视率飙升榜首。建湖杂技、淮剧、大丰瓷刻等项目多次代表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国门,到德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与此同时,盐城市推进形式深度融合,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东台西溪《天仙缘》实景秀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江苏省杂技团入选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世遗湿地、遇缘西溪”非遗主题梦幻之旅等2条线路入选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建湖淮剧小镇打造9个散点文旅实景演艺场景和1个水上实景文旅演艺秀,实现“戏在村里,村在戏中”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