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二维码及首页首屏截图


作品及介绍

苍穹之下,长三角“治太”图景志
25年前的今天,1998年12月31日,太湖流域“零点行动”拉开了区域治水的帷幕。经过多年实践,沿湖各地逐步寻找到一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太湖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年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治太”又注入了澎湃的动能。
画由心底生,曲从胸中来。
这是一幅共绘的治水图,
这是一曲合唱的《太湖美》……
(建议横屏观看)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保护的殷切期望。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嘱托“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太湖好一点了吗?”“没有蓝藻了吧?”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中再次关心太湖治理。
太湖,长三角的生态之泽;太湖流域,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引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国之大者”!
2023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次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五年来,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保联治,久久为功。美丽太湖,碧波万顷,正成为新时代的惠民之湖、幸福之湖。
2023年11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三号01星。海洋三号01星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C、D卫星,组成守望海疆“铁三角”。让我们跟随“铁三角”视角,来到“长三角”,开启一段独特的“云游”之旅,去一睹太湖流域联手“治水”的最新实践和成果。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明代文徵明
【江苏省无锡市】
2020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与浙江省湖州市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
2023年5月,无锡加盟环太湖“昆蒙框架”,携手保护环太湖生物多样性;
2023年8月,无锡与苏州、常州、湖州正式签订了《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协作机制》……
坚持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作为太湖治理“主战场”的无锡,全力投入长三角一体化“治太”进程。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
2023年秋,75米长的“太湖之星1号”除杂调节平台船、89米长的“太湖之星2号”淤泥脱水减容平台船,先后进入梅梁湖等水域清淤。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宋代苏舜钦
【江苏省苏州市】
苏锡“漕湖——鹅真荡”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
2023年7月,苏州市扎实推进8大类78项年度治太重点工程项目,开启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
冬日的太湖东岸,碧波荡漾、雁鸭飞翔。
2023年入冬以来,从北方飞来的候鸟——雁鸭大量迁徙至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在此过冬。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2021年8月1日,江苏首个为太湖岛屿立法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
2023年初夏,太湖生态岛,一种《江苏植物志》里未记载的无患子科槭属植物,被确定为毛脉槭,系江苏首次发现有该植物分布。
【上海市青浦区】
201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重点治理太湖流域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
经过联合执法等机制创新,沪苏浙“两省一市”会同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在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方面走出了新路。
上海市青浦区和苏州市吴江区交界的元荡,经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河湖滨水空间生态更新改造的范本。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嘉善县祥符荡创新中心通过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形成绿色能源矩阵。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之一的嘉善县,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建立联合河长制,实现了从“三不管”到一起管的转变。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元代戴表元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德清县开展“两山新村”试点工作,倾力守护生物栖息地。
截至2023年9月,德清县朱鹮种群数量已达到761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
2023年10月上旬,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矿坑公园河道中发现桃花水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县持续打造西苕溪流域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成为治水典范。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
发源于广德市,最终汇入太湖的泗安溪,如今重现了碧水清流。
五年来,广德市陆续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安吉县,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等地构建跨区域协同治水模式,每月联合开展巡河治污、河道疏浚等,实现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2023年,依托上下游联防联治,泗安溪下游水质从原来的IV类、V类,直接跃升至II类、III类。
野水稽天路欲迷, 楼船冲浪滆湖西。
轻桡不及鱼郎隐, 深卧芦花落日低。
—— 明代陆范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三氿”水系是西太湖的重要水源补充。
2021年开始,宜兴市区东氿、团氿各种植2000亩水草。
水草构筑的“水下森林”,起到了吸附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作用,并通过光合作用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
宜兴市与入湖河道上游地区建立定期会商、协同处置等生态保护联动机制。
【江苏省常州市】
守着半分太湖水,做足十分太湖美,常州市围绕滆湖,构建环湖湿地链。
2023年8月,“苏锡常湖”四地联动环太湖交通综合执法一体化协作启动,实现数据共享、证照互通。
【江苏省无锡市】
“红嘴鸥一家来了!”
“快看!卷羽鹈鹕!”
2023年入冬以来,位于贡湖湾湿地的无锡市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鸟。
这儿布设的3处高清摄像头,能抓取鸟类的行踪,通过AI算法对比,判断水鸟品种。
截至2023年11月底,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到16年以来同期最优,首次未出现异常水体。
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连续三年达Ⅲ类及以上,其中有4条达到Ⅱ类。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治太”成果丰硕。
2023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将太湖水质评为“良好”等级。
2023年12月29日,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今年太湖各湖区总磷、总氮浓度均达约束性目标,太湖藻情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
总体来看,太湖水质已达到国家总体方案、江苏省治太规划2025年目标要求,太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水相连、生态相依的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