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迈向“全龄友好”社会》
日前,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南通、昆山入选。此前,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已入选前两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今年,江苏各地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紧紧聚焦“一老一幼”的需求,在提质增效中增进民生福祉。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全龄友好城市,短短6个字包含了诸多美好,令人充满期待。全龄,意味着生命全周期的全覆盖,孩子和老人是其中关注的两端和重点。友好,则意味着社会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满足部分小众甚至个性化的需求。全龄友好城市,说到底,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关爱儿童是全社会的共识,但究竟如何关爱,很多人习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忽略了儿童的真实感受。坚持“一米高度”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就是希望成年人“蹲下来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南京连续开展“小小民生观察员”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儿童与政府部门对话的平台,去年征集到江豚保护、公共交通出行、非遗传承等2000余份建议;苏州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附近开设“儿童步行专用通道”,同时配套开通市区首条儿童友好公交专线,方便儿童实现轨道、公交无缝衔接出行;宿迁建设完成10个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开展一对一亲子课程8246节、集体活动143场次,累计服务时长3012小时,服务儿童达9642人次……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城市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座城市对“小主人”的承诺,更是一种现代城市文明的理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城市也在向智慧型、数字化转变。当科技飞速前进,有一部分人在海量的数字信息,以及智能化的社会面前手足无措,这其中,老年人尤为突出,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让他们难以适应。每个人在青春时代对于时代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光与热,所以当年轻一代正享受着信息化的便利的同时,更不能落下老年人。近日,南京地铁为不熟悉南京的外地游客、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准备的详细换乘信息小纸条,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在南京,这样的暖心服务还有很多,地铁站内的“彩虹便民条”、公交车上的无障碍踏板、针对老年人推出的公交“敬老线”……每个便民举措和精准服务,都承载着为民服务的真心和诚意,彰显着“博爱之都”的温度。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外如果遇到因不懂不会的场景而感到无助的老年人,不妨放慢脚步搭把手,多释放一些善意。全龄友好,需要各方共建共享,更需要全年龄段的人积极参与。
城市的核心是人。一个全龄友好的城市,会温暖每一位在此生活的奋斗者。全面回应各年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积极促进代际和谐,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和生活环境,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这既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目标,更是“人民城市”的本质要求。
向着“全龄友好”社会迈进,我们需要更多“一米高度”视角,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托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拥有更多自由奔跑的空间,有更加安全舒心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也需要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共同携手,帮助老年人感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好处与便利,体会智能时代大家对他们的温柔。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现代城市。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