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点·亮|报告!上央视春晚的“贝塔”已回校“造坦克”
2024-03-13 19:39: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听新闻

除夕当晚,龙年央视春晚的歌舞类节目《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一瞬间带着“80后”“90后”的观众“回”到了童年,网友直呼“被这个节目‘刀’哭了” “我的童年在此刻完成了闭环”。

“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节目组曲中第一首《舒克和贝塔》尤为耳熟能详。你知道吗?“贝塔”们的表演者是来自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工”)的军工教师团队。仔细看看他们的来头:火箭导弹发射工程系、弹药工程系、火炮工程系、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他们不仅开坦克,还会造坦克!时代奔涌,在14亿人关注的舞台上,“贝塔”们或许并不出色的歌喉,带给了所有人一种力量:让理想的风吹进现实,去绽放生命的光芒。

“回忆杀”:

抱着西瓜等着看动画片的孩子长大了

1989年,由郑渊洁的童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首播,两只小老鼠舒克和贝塔,以一种影视化的形象走进了无数中国孩子的世界。舒克和贝塔背负着“小偷”的骂名离开了家,他们行侠仗义,开办航空公司,开着飞机和坦克帮助他人,战胜了海盗,让动物朋友们过上了快乐平静的生活。

在众多“80后”“90后”的心中,尤其是男孩的心中,舒克和贝塔既是童年记忆里的英雄,也承载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他们幻想着和两只小老鼠一样,长大后成为飞行员成为坦克手,驾驶飞机和坦克,把“坏蛋”打到天上去。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心里流淌那首歌,让我成为现在的我”。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孩子们已经长大。

“我们6个人不仅是开坦克的,还是造坦克的,我们是真正的‘贝塔本塔’。” 南理工春晚团队领队、火箭导弹发射工程系副教授任杰介绍,6位老师最大的出生于1982年,最小的出生于1991年,都曾是动画片《舒克和贝塔》的忠实小观众。

“在湖南老家,夏天溽暑难消,我们穿着裤衩、抱着西瓜,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车辆工程系副教授王尔烈回忆道。

火箭导弹发射工程系讲师杨春浩是齐齐哈尔人,家里很多亲戚在军工厂工作,《舒克和贝塔》中的武器装备,从小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上天入地”的种子。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教师郭飞说,《舒克和贝塔》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之一,“作为人人喊打的老鼠,他们并不自暴自弃,用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品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大英雄”。

并没有成为“大英雄”的郭飞和同事们,成为了造坦克的“幕后英雄”。如今,6位年轻的教师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在南理工机械学院专门从事军工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他们就像动画片里的人物一样,在真实世界里承担责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上春晚:

“工科男”像科研攻关一样攻克舞台

科学实验需要冷静沉着,音乐旋律却那么灵动跳跃;教师职业要求他们举止端庄不苟言笑,舞台演出则要他们大胆地跳、开怀地笑。在春晚这样高规格的晚会上,完成一场近乎专业的表演,对6位“工科男”实属不易。6位老师直言,从小到大,什么表演节目都没参加过,“连幼儿园班级晚会的舞台都没有上过”。

为了更好地表现“贝塔”,6位老师使出了“洪荒之力”。 “我们把它当成科研攻关,一个一个难题啃下来的!”王尔烈老师笑着回忆。在房间里关着门练习歌唱技巧;在楼道里练习动作与协调性;只要有镜子,不管有多少人围观都照样跳;为了控制住咳嗽,大家吃了一瓶又一瓶“复方甘草片”……用火炮工程系讲师林圣业老师的话说,节目虽然只有4分11秒,但是每一秒、每一个动作,大家都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训练,最终形成了肌肉记忆。

大幕拉开,聚光灯闪耀。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6位老师站在了春晚舞台上,迎来了“高光时刻”。他们动作舒展、卡点精准、情感表达到位,颇有一股正在驾驶坦克的“贝塔”自豪的精气神。

这一晚,他们的家人们都紧紧盯着电视屏幕,各种网络聊天群里都沸腾了,大家抓拍、录屏、截图……演出后,老师们收到的消息几乎“爆炸”。

这一晚,南理工的学子们沸腾了。

“看到机械学院的时候,我在全家人的掌声中起立欢呼!”学生@晴小蔚留言说。

“看到自己学院的老师上春晚啦!果然开坦克还得看南理工贝塔!”@chenjio留言道。

郭飞老师的孩子刚满9个月,还不太认人。但只要听到《舒克和贝塔》,正在哭闹的孩子就安静了,并且还开心地打上了节拍。郭飞笑着说:“这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参加了一次春晚还多了个‘哄娃神曲’。”

回课堂:

“老师,我想要读您的研究生”

《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一经播出反响热烈,甚至连现场的摄像人员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节目导演、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师于海英表示,这个节目想要表达的正是梦想伴随成长、梦想照进现实,观众的共鸣也正是源于在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实中的“贝塔”们,远没有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还经常需要“灰头土脸”、埋头深耕。

2月28日,在南理工的兵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春晚6人团队”,清一色的“黑色户外服+牛仔裤+双肩包”,面对记者的镜头时还是忍不住紧张和羞涩。“幸好你们今天来采访,明天开始我们又要开始出差了!” 弹药工程系副教授丁力表示。他粗略估算了下,除了给学生上课,他们每个人在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工厂、靶场中度过的。

央视春晚上,大家的“战袍”正是户外试验穿的迷彩服。任杰介绍,武器装备的试验通常需要到极端艰苦的户外环境中开展。比如,“寒区试验”需要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地区进行;有的装备需要进行稀薄空气试验,那就要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进行;戈壁滩、荒漠,这些越是荒无人烟的地方,越是“贝塔”们要去的地方。

穿着军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漠河“冻成冰棍”,在沙漠炙烤10多小时几近中暑,在5000米的高原上“高反”了一周还得坚持……这些故事在他们的团队中比比皆是。“咱们研发的坦克、导弹要保证在祖国各个极端环境都能正常使用,可以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都不能掉链子。”

梦想需要接续奋斗,持续攻关。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成为“贝塔”、加入到国防建设当中,是老师们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们接触行业的最顶尖、最前沿的知识,老师们“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把行业最新成果转化为学生们的课堂知识。

参加过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后,6位老师俨然成为学校里的“网红”,连食堂打饭的阿姨都认出了他们。

“班导上春晚”这个事,学生们比老师还开心、自豪。年轻的杨春浩老师,一上课就收到了学生们热烈鼓掌。大三学生小刘辗转找到王尔烈,恳切地表示“老师,我想要读您的研究生”。郭飞老师打着石膏,单手给学生上《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课,台下 185名学生目不转睛。

“我的学生都进入了国防单位,这是我作为老师最出彩的瞬间。”任杰说。国防领域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始终保持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教书育人十二载,令他欣慰的是,他带的20多个毕业的硕士和博士,除了两个女生,其他的全部都进了国防一线单位。

追问+

为什么是南理工?

很多人不禁要问,央视春晚的“贝塔”团队为什么选择南理工?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南理工校方接到了央视春晚导演组的邀请,希望能推荐6名从事军工科研的老师参与表演,原因是“南理工为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现场,首次公开露面的、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ZTZ 99式三代主战坦克”方阵从天安门广场前隆隆驶过。三代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受到世界瞩目,引起巨大反响,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一流坦克!

研制技术复杂的新坦克堪称“超级工程”,第三代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承载着国家希望。在三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处处有南理工人献身国防的身影。

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是军工界传奇“独臂总师”祝榆生。1984年被任命为总设计师时,他已经66岁了,已经过了一般人的退休年纪。但为了打破国外封锁,为了中国拥有自主研制的世界一流坦克,他毅然承担了研制任务,1999年装备定型的时候,他已经81岁高龄。

为解决坦克破甲弹的指标问题,78式82毫米破甲弹的主要设计师、南理工(原“华东工程学院”时期)教授朱鹤荣,协助弹厂攻克技术难关,将三代坦克搭载的125毫米破甲弹的威力提升到了设计指标的水平。

三代坦克的低温感火药装药技术相关研究,由南理工传奇“火药王”王泽山院士牵头解决。王泽山研发的一系列装药新技术不但在三代坦克的后续型号上获得了使用,而且推广到许多口径的炮弹上,使我国炮弹装药技术站到了世界最前列。

“直到今天,在全球武器排行榜中,中国的‘99改坦克’仍然位居世界最先进的行列!”任杰自豪地向记者科普道。

不仅如此,在2019年国庆大阅兵中,32个受阅武器方阵中有24个装备的总师和副总师由南理工的校友担任。其中,某车载火炮系统由南理工担任总师单位,这也是该次阅兵中唯一由高校担任总师单位的武器装备。“十三五”以来,该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4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覆盖。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一生的追求。”这句王泽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在激励着每一个南理工的“贝塔”。在追求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只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贝塔团队”因春晚一炮而红,紧接着又在元宵晚会上参与了《致平凡》的演唱:“岁月多变迁,我也不曾忘却人生出彩瞬间……”记者问他们,人生出彩瞬间是什么。91年的杨春浩回答得非常简单:“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国防,保家卫国,这将是我一生都将追求的出彩瞬间!”

策划统筹|王晓映

文|刘海琴 李璞

视频|邓宇轩 穆怀佳

通讯员|曹佳音 葛玲玲

【点·评】“童年梦”与“强国梦”彼此照亮

在春晚唱响“开飞机的舒克,开坦克的贝塔”的表演者,真的是“开飞机”的飞行员和“开坦克”的工程师!打动人心的,不仅有重温儿时经典的“回忆杀”,更是童年梦想与现实成长的彼此照亮。它们交织并轨的瞬间,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这故事温暖,温暖得有力度、有深度,因为照进现实的不仅是“舒克贝塔”的童年梦,更是“大国重器”的强国梦。

梦想何以成真?从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地区,到空气稀薄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再到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的炙热沙漠……为了保证研发的坦克、导弹不“掉链子”,越是荒无人烟、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越是“贝塔”们要去的地方。他们的艰辛奋斗、不懈攻关,一步一步浇筑了成功的基石。

每个人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个人的价值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贝塔”们的梦想成真,除了自己的个人奋斗,也离不开新时代国家科技“硬核”实力的提升。“大国重器”的梦想,在一个个“贝塔”努力下,变成生动的现实。而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铿锵步伐,如坚实的阶梯托举了他们的成功。

点燃你我梦,照亮“中国梦”。每个人的梦想都与国家的梦想休戚相关。像“贝塔”们一样的奋斗圆梦者越来越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陈立民)

标签:
责编: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