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江苏牢记嘱托,突出民生至上,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整体谋划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方案,共同部署、协力推进。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占全国1/10;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普通高中录取人数为近十年新高;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江苏去年多项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领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民生问题得以解决,真正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推动乐业增收,促发展与稳就业共进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九,龙年第一个工作日,山东聊城小伙孟祥龙在零工市场谋到一份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试员的工作,月薪7000元、包吃住。原本计划花半个月找工作的孟祥龙,“没想到江苏就业机会这么多”。同一天,江苏各地共举办30多场招聘会,这些招聘会办到了小区门口、热门景点、热闹商圈。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绝大多数人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省人社厅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夏文哲介绍,为应对春节后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高峰,江苏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利用129个专业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50个规范化零工市场、300个“家门口”就业工作站服务矩阵,把招聘活动办到人流密集区域,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线上,拓宽网络招聘、直播招聘、短视频招聘渠道,全天候就业服务不打烊、求职招聘不停歇。到3月底,全省将筹集发布不少于100万个优质就业岗位信息,每个县(市、区)每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少于3场次,确保“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招聘”。
经济增长是就业稳定的基础,充满活力的企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中,江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实体经济更有质量、更有韧性、更具活力,由此创造更多“金饭碗”“银饭碗”。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服务的重点群体。面对国内就业总量持续高企、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江苏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优化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功能,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
为保障低收入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刚性增长,江苏今年1月1日起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2280元上调到2490元、二类地区从2070元上调到2260元、三类地区从1840元上调到201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24元、二类地区22元、三类地区20元。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为新年用工市场注入丝丝暖意。
聚焦重点群体,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在推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江苏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何托起“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一直是全省各地持续努力答好的民生命题。
春节假期过后,一轮雨雪降温天气给很多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带来不便。2月24日,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全员出动,为辖区老人送去汤圆。在周开杰老人家中,护理员还带来水饺、包子。他们叮嘱老人少出门,并帮助清扫院前院后积雪,防止老人摔跤。
居家养老也能享受专业服务。去年,江苏加快“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93个,运营老年人助餐点8145家,为330万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居家上门服务,实施14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此外,全省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235家、设置机构床位40.8万张。
我省还不断完善“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着力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主动发现机制,孤儿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22家,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完成2426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梦想小屋”,开设2186个“爱心暑托班”,累计服务城乡中小学生7万余人,构建起“物质帮扶+精神关爱”的温暖服务模式,提升了困境青少年保障水平。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67所、普通高中40所,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进入部省共建行列。
兜底解忧,温暖民心。去年以来,江苏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救助对象扩围增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20万人,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47元。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应保尽保,多元帮扶,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去年以来,江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遴选建设16家高水平医院,推动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结对帮扶苏北5家市级医院、15家县级医院。与此同时,我省以基本医保法定人员全覆盖为目标,促进各类人群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参保率始终稳定在98.5%以上,服务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建成。据统计,目前全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超6000万人,参保和待遇享受人数均居全国首位。
凝聚善治合力,超95%矛盾纠纷基层解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中国之治”的根基。去年以来,江苏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服务管理体系,涌现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徐州市“马庄经验”等一批社区治理创新经验。
2月25日,雪后初晴。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湖佳苑小区邻里互相问好,两个月前的养狗风波早已平息。龙湖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小燕告诉记者,之前小区里犬只伤人、随地排便等情况不少,居民们怨声载道。社区召集街道物管、司法所、调解员、法律顾问开展“援法议事”后达成一致意见:小区成立普法队伍、依法养犬志愿者队伍,社区提供共享遛狗绳、设置宠物小厕所等,大家共同努力规范养犬行为。
将法治元素、法治力量、法治资源融入小区治理过程,是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的生动实践。一年来,江苏创新推进城乡基层“援法议事”,组织开展“法治小区”试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施行和过程监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全省共打造试点“法治小区”300余个。
建立1700余个非诉服务中心、分中心及服务窗口,非诉工作站点进驻村、社区,“苏解纷”去年受理纠纷4.8万余件……我省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端,积极整合解纷力量,打造多元矛盾纠纷化解“综合体”,助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前移,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触手可及获得非诉服务。
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和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我省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全面向重点民生部门和村、社区延伸拓展。一年来,全省10万多名人民调解员、4万名律师和21万余名“法律明白人”深入一线,围绕环境保护、劳资纠纷、涉农涉土、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走访,强化社会矛盾风险预测预警预防。
从一元治理转为多元治理,从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从事后治理转为事先预防……在党建引领下,我省已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实现95%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唐悦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