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铁国铁‘安检互信’,少让旅客拎着重包二次安检。”这次江苏省两会,有省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安检互认。在以往铁路转乘地铁过程中,有地方仍需二次安检,这给拎着行李的乘客快速通行带来不小麻烦,也是个亟待疏通的民生“堵点”。
同“安检互信”类似,这次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将焦点对准了这类民生“堵点”。比如,校园门口的“堵点”,卡住了公共资源共享渠道,有人建议“多方共同谋划,推进高校校园向公众开放”;企业所需和毕业生所能之间存在“堵点”,有人建议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在深度老龄化阶段,社会参与意愿不足和养老需求旺盛构成矛盾,这也是一个“堵点”,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加入养老行业”……两会上涌现出不少类似“好点子”,击中了关乎群众痛点的问题,为民生政策“辨证施治”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深学细照笃行中为民解难、为民谋事、为民造福,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论这次两会上一件件关乎民生的提案议案,还是日前各设区市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出炉”的民生实事项目,都瞄准了群众关注的“堵点”问题,凸显了对民生的重视、关切,体现了“政策靶点”对准“民生堵点”的强烈意识与鲜明导向。
打通“民生堵点”有利于畅通“经济血脉”。不少实践经验显示,持续改善民生能够提振有效需求和居民消费意愿,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从这个角度看,加大民生投入,不能仅将其看作是“花钱”,更应看到,在民生“堵点”上持续深化投入,也是做强群众对未来信心和预期的重要依托,是利于经济增长呈现更大暖意的宝贵“投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政策研究,找准“堵点”,画好“靶点”,精准施策,有效出击,不断提升政策的效能。
“政策靶点”如何对准“民生堵点”?显然,未来的保民生不只意味着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在确保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挠”准“民生之痒”。这就是说,一方面要讲究“精准滴灌”,即要将待投入资源对准那些比较突出的公共产品短板,确保民生投入用在刀刃上、回应群众紧迫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打通一些关乎民生公共设施的存量潜力,比如既有的民生设施和资源有什么待解决的堵点、难点?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如何放大其服务质效?围绕“民生堵点”校准“政策靶点”,无疑有利于激发各类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