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近期公布一则案例:某母婴类测评公众号引用有瑕疵的检测报告,以醒目字体抹黑A品牌婴儿润肤乳,随后借机推广其合作的B品牌产品,最终被判赔偿50万元(据澎湃新闻8月20日)。
第三方测评作为互联网经济下连接消费者与企业的重要纽带,对消费者而言,是降低决策成本、规避消费风险的“过滤器”;对企业而言,是收集真实反馈、推动产品迭代的“传声筒”。它之所以能够串起消费两端,就在于宣称的“第三方”客观中立立场。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双向奔赴”却变了味。不少测评账号背离客观公正的初心,把测评玩成了“流量生意”和“竞争利器”。有的通过虚假测评、恶意评论等手段博眼球,破坏企业名誉;有的干脆“商测一体”,一边用“测评者”身份抹黑同行,一边以“推荐者”名义推销自家产品,不仅误导消费者,侵害其他企业合法权益,还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商业诋毁。最终结局如判决所示,不但账号公信力荡然无存,还面临高昂赔偿金。
若让这种“踩一捧一”的歪风蔓延,受损的远不止一两家企业。当企业不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反将抹黑对手当作捷径,市场将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本想少花“冤枉钱”、拨开“选择迷雾”的消费者,也只会陷入更深的迷雾中,对测评账号失去信任,整个测评行业的公信力也岌岌可危。
第三方测评乱象已经对消费者作出正确决策造成干扰,在笔者看来,症结在于测评缺乏标准化约束。当下,第三方测评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与资质的个人与团队涌入,测评方法与标准也不尽相同,许多测评数据来源模糊不清,出具的检测报告更谈不上权威。
个案的判决固然能够“敲山震虎”,但要让测评行业扭转“抹黑工具”倾向,回归客观中立立场,需要为其划定界限,压实责任。从行业发展来看,制定测评规范已是刚需,须把测评纳入标准化轨道,让结果可追溯、可验证。这里有一个地方范例可参考,2024年,江苏省消保委等单位起草了《第三方测评工作指南》团体标准,从测评原则到流程,从数据来源到结果发布,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规定涉及商品质量判定的关键环节,应当移送至具备国家检验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显然,有了规范标准,很容易判定测评账号是否合规,也让监管更加便利。如果测评账号的资质、被测评产品与相关企业利益的关联、测评方法与数据来源等重要信息,都要求以显著方式在测评内容中标注,那么,账号的客观立场和中立态度将更清晰可见。
消费者常常把第三方测评当作选择困难时的“救命稻草”,当作选购专业产品的“避坑指南”。有这份信任打底,规规矩矩地做测评也能收获应得的收益。与其冒着违法风险赚黑心钱,不如踏实站稳中立立场,当好产品的客观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