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E起学习平台 > 法治要闻 > 正文
别让网络烂梗带偏青少年说话
2025-05-09 09:06:00  来源:新华日报  

把“失败”叫作“芭比Q”,用“老六”模糊批评边界,一句“绝绝子”或者“YYDS”包揽所有正面评价……如今,网络流行语快速渗透校园。翻开中小学生的作文本,这些网络烂梗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孩子们语言的贫瘠与思维的苍白令人忧心忡忡。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单一的符号表达正被包装成Z世代的“社交货币”,让青少年在乐此不疲中逐渐丧失对规范书面语的感知力,失去领略汉语博大精深之美的机会与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镜像。当语言表达越来越单一,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会随之萎缩。在B站某历史类视频中,UP主深情讲述切·格瓦拉的革命理想时,满屏的“电瓶车梗”调侃却如潮水般涌来。这种用戏谑解构崇高、用玩闹消解严肃的现象,折射出部分青少年面对复杂事物时理解能力的退化。而一旦习惯了以标签化、情绪化的视角认知世界,久而久之,势必导致思维惰性、思维僵化,更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认知困境。

网络烂梗的肆意蔓延,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青少年的价值坐标。低俗谐音梗被误认为是幽默,攻击性词汇被当作个性表达,语言的庄重与诗意便在娱乐化浪潮中逐渐消解。“废柴”“躺平”等消极词汇的高频使用,不仅无形中合理化了消极、倦怠的心态,更侵蚀着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这种语言异化还在代际间筑起无形的高墙,当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难以理解孩子的日常表达时,部分青少年却将其视为圈层专属的“特权密码”,沉溺于自我封闭的优越感中。

破解青少年“失语症”,让他们“有话好好说”,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联动的语言教育生态。2025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为家庭监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可通过经典诵读、写作训练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唤醒学生对传统语言之美的认知;家长不妨以共读经典、深度对话为纽带,搭建亲子语言交流的桥梁,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而互联网平台更应主动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算法优化、内容审核等手段,为青少年打造清朗的语言空间。

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破圈”热播,到《典籍里的中国》收视率的持续攀升,这些案例无一不在证明:青少年对汉语之美始终保有向往,关键在于如何点燃他们心中的文化火种。汉语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我们既要以开放姿态接纳时代新语,更要筑牢传统文化根基。帮助青少年重拾语言规范、重获精准表达的能力,不仅关乎个体思维的成熟,更是守护文化血脉、维系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吴雨阳

责编:任虹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