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E起学习平台 > 法治要闻 > 正文
大学生规则法治观的培养路径
2025-04-16 15:14:00  来源:新华日报  

我国的法治思维具有融合性与实质性的思维特点,这对学习借鉴域外优秀经验与实现法治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如果忽略思维中的逻辑体系与规则要素,法律思维与法律意识就会模糊化,所以确立明确的法律规则意识,形成规则法治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学生正处在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位的正确引导,而泛化的过于简单的守法观念,不足以指导大学生面对生活实践,也不足以支撑正确三观的树立,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法治观,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规则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法律意识理论体系。规则法治观强调法律规则之治,是简单法律意识的具体规范化与逻辑体系化,是科学合理且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意识。与传统简单的守法观念相比,其更具方法论意义,能够充分发挥法律具有的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等规范作用。

促进大学法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法治教育通常是给学生灌输泛化而朴素的守法观念,这种法律意识具有一定模糊性,是一种简单的法律心理、碎片化的法律认知、表浅的法律观念。规则法治观的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大学法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促进大学法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

增强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开展法治实践课程的多重推动下,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法治观念,从而有力增强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实践能力。简单模糊的法律意识并不足以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支撑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规则法治观的树立,促使大学生理解运用法律规则,指导其生活实践,支撑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尊崇法治的良好风尚。

围绕规则法治观确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

法治教育目标的明确与完善是提高大学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建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目标,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简单来看是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践行法治理念,实现知法、守法、用法的统一,从而增强辨别是非的法律分析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培养大学生树立规则法治观,运用法律规则指导生活实践,树立正确三观,使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统一于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严格精准地对标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产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法治观需从法律规则体系着手,由于法律规则是具有价值取向的行为规范,所以使学生理解法律规则体系中的价值判断,是培养规则法治观的基本要求。法律规则体系形式上体现为法律渊源体系,主要以作为正式法律渊源的成文法体系为核心。其内容上主要指向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具体的假设条件、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的结构予以表达。在内容上需筛选接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就业工作环境的重点法条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关于法理知识、法律思维、法律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基础内容,亦可作为大学法治教育以及规则法治观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高度匹配的课程内容设计才能保证培养规则法治观目标的完成。

法治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传统的大学教育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这是大学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法治知识传播的主阵地。高校应优化大学法治教育课堂形式,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课堂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量。具体方法可包括:司法案例教学法,选取鲜活的、贴近大学生活实践与就业发展的教学案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指导性案例;课堂即兴法治辩论赛,可在课堂随机抽取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参考诉讼程序中的法庭辩论环节,也可参照各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展现的学生接受度较高的辩论赛形式,针对法律问题展开即兴辩论;大学生亲身法治经历分享,由亲身经历过司法案件或知悉身边发生真实案件的同学,自愿在课堂上分享,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充分尊重个人意愿;法治电影精彩片段赏析,精选具有学习价值的经典法治影视作品片段,活跃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上方式只是一种拓展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分析具体学情,灵活变通,充分丰富教学形式,勇于创新。

法治实践教学课程模式的建构

法律需要具有道德理性,同时要具备实践理性,是两者的高度融合,因此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局限于理论讲授,还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中感悟,才能使书面知识转化为活的思维,形成深刻入脑的法律意识,从而充分实现规则法治观的培养目标。法治实践课程的教学建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开展模拟法庭,通过不同诉讼角色的扮演与完整庭审程序的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法律思维,实现学以致用,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实践教学方式;司法实践观摩,带学生到法院旁听真实的庭审过程,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庭审直播与录像,直观地观摩学习;法治小视频制作,学生可以在校园、家庭与社会中探寻法治事件,自编、自导、自演,制作小视频作业,完成实践任务;社会法治调查,鼓励学生关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开展实证调查,完成实践报告;基层法治宣讲,为法治知识扎实并有一定演讲能力与特长的同学提供平台,到学校、社区、工厂等场所开展法治宣讲,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实践模式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范跃(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本文系2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规则法治观的培养路径研究”〈2024SJSZ0203〉、2024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多方协同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创建研究”〈2024GZJX163〉研究成果)

责编:舒馨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