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E起学习平台 > 法治要闻 > 正文
南通“破界立规”领跑长三角协同发展
2025-04-09 09:08: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法治保障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南通秉持“护航大发展、共建一体化”理念,以“破界思维”布局法治生态,以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以高水平平安、高质量法治建设提升沪通毗邻地区整体安全水平,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从全国首个跨域企业法治指引到长三角法治指数评估体系,从区块链存证司法应用到跨域生态共治,印证了南通政法机关在“服务同质”目标上的先行突破。南通政法机关正以“规则衔接、标准互认、服务同质”为目标,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范式。

破界融合促进合作

构建跨区域执法司法“共同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于“破界”。南通政法机关以制度型开放打通行政壁垒,构建多层次协作网络。建立“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苏锡通园区,统筹推进公共法律资源便利共享,推动党建联学联建、区域执法协作、信息共享协作、重大活动安保、执法案件协作、应急联动处置、专业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为护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率先推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2项措施,精准服务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实现户口迁移、机动车登记等75类高频事项“长三角”通办。积极构建区域警务合作新体系,主动对接上海崇明和省内苏州、无锡、常州、泰州等地公安机关,围绕应急指挥、治安查控、打击犯罪、智慧公安等领域,梳理合作事项19项,重点打造崇启海警务合作省级示范区,不断织密长三角警务协作辐射网,形成“一区一圈一线一网”区域警务体系。三年来,跨区域重大安保任务响应效率提升40%,省际走私类警情减少86%。

——南通中院联合长三角26城建立协同区法院跨域司法服务机制,首创“知识产权巡回审判+专家智库”模式,共享技术调查官库,推动类案裁判标准统一;在全省率先与上海全市域互设互通远程虚拟窗口,推动远程虚拟窗口以及证照共享、数据核验等新模式更广泛地覆盖高频事项,形成更多跨域办事需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公证存管云平台”,为2000余家科创企业提供确权保护。围绕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推动建立协同区法院跨域司法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重大案件研判会商机制,推动产业体系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海洋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协作,协同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024年,南通法院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涉企纠纷平均解决周期缩短25天,跨域案件协作效率提升40%。

今年2月,南通市正式推出“惠企通·政策小灵通”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国家、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将千层政策库炼成精准政策图谱,用政策红利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供暖,进一步擦亮“万事好通”营商环境品牌。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务体系,建立长三角法律查明协作机制,破解涉外法律适用难题;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专班,为重点产业提供定制化法治方案。在船舶海工、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助力企业规避涉外法律风险,让法治成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

筑牢根基护航发展

法治化营商环境成新质生产力“催化剂”

2024年12月12日,最高法发布《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如皋市法院裁定的某新能源车辆公司破产重整案入书。近年来,南通政法机关聚焦产业创新与民生需求,将法治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数据显示:南通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90%的新招引产业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去年规模突破1万亿元。南通政法机关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健全涉企警情快速处置通道,建立跨区域法律服务机制,为企业跨区域投资、合作提供精准法律支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携手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依托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强化跨省联动机制,实现跨空间、跨地域的异地“全程网办”服务。常态开展涉企诉求办理访评,快侦快办涉企案件,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深化警企互动交流,组建警务助理服务队伍,为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一条龙、全方位服务。

深入推进全链审批赋权改革,实行试验区“一网、一门、一次、一章”式审批,积极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的审批模式,持续精简涉企经营许可,深化“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创新告知承诺、“容缺后补”、施工许可“一证办理”等机制。海门区七成以上的产业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为此,海门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实施政务一体化改革新实践,已开通内资企业登记、房屋交易等100多项事项的双向远程办理,解决原有模式下异地事项办理距离远、不会办、不好办的难题。

设立长三角公安政务服务“虚拟专窗”“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创新海外人才“就业一件事”“永居直通车”服务,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以人才共育夯实法治协同治理根基,为长三角区域来通人员提供无差别服务,推动海外人才引进与本土产业升级深度耦合。深度融入长三角法治人才“旋转门”机制,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长三角法治人才实训基地,开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推动法官检察官跨省挂职交流常态化,三年来累计输送专业人才127人次;组建长三角政法大数据实验室,吸引沪苏浙皖专家联合攻关数字法治课题。

全域共抓大保护

以法治之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南通段船舶流量年均超过100万艘次,水域执法环境较为复杂,资源互动成为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一环。南通以“共抓大保护”为使命,全面擘画“专业驱动+平台联动+资源互动”环保模式,推动生态治理从“分界而治”转向“全域共治”。

与沿江8市建立警务协作链,开展“净江”“蛟龙”等专项行动,长江南通段非法捕捞发案率年均下降25%,非法采砂连续三年“零发生”。如皋市首创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联动中心,入选全省“长江大保护”特色工作,获最高检推广。成立长江南通段首个江地联合警务室,在崇川检察院建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建立长江全线首个合署合设、实体运行的海事公安联合检查站,对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长期派驻警力参与联合执法指挥部工作。着眼长江的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修复,构建全省首个跨县域野生动物协同保护机制,从根本上遏制住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全局性变化。如皋法院与扬州市江都区构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生态保护联盟。

南通政法机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构建“刑事+公益”“打击+修复”“政法+行政”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首创生态环境修复金跨省使用机制,统筹推进“治渔、治砂、治污”三项治理重点,落实“惩治、修复、补偿”三项整治核心,推动长三角环境司法裁判标准统一,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符合生态优先、符合绿色发展、体现南通特色的路子。五山地区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蝶变,凸显了依法治理的务实,全市生态环境从“局部好转”到“根本好转”,凸显了社会治理的真功。2024年,南通法院审结涉环境资源案件132件,督促修复生态面积超5000亩。推动恢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源头排除长江口中华鲟等洄游珍稀物种栖息地现实危险,案件庭审被中央电视台直播,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央视《今日说法》等国家级媒体采访报道,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

市公安局大力实施江域“梳网清格”行动,新建5个水陆一体查报站,组建千名专职网格信息员队伍和万名平安志愿者队伍,全面提升涉江管事率和掌控力。整合苏沪水陆卡口,实现“六部联合、四站同检”,消除执法盲区,提升水域治理效能。以“江陆融合”网格建设为基础,南通构建了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打击破坏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生态环境犯罪及其衍生犯罪体系,切实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矛盾调处多端发力

从“末端化解”到“源头治理”的智慧升级

如东县建有亚洲县域最大海上风电场,风电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上下游企业多达120家,涉海商海事矛盾纠纷易发。当地整合资源建立“海上红枫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海上风电企业提供纠纷调处、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等“一站式”融合服务。自2023年8月成立以来,成功调处风电产业链矛盾纠纷40余起,展现了人民调解服务保障新兴产业发展、有效化解新型矛盾纠纷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效。

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面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南通公证行业主动跨前一步,推动科技赋能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数据加密、区块链等技术,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供公证服务,引入“区块链+司法确认”技术,在线生成的调解协议可直接推送至法院进行司法确认,避免“调而不结”的困局,及时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去年以来,全市公证行业重点围绕知识产权侵权证据保全办理公证事项612件,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企业的创新创造成果。今年该项工作被单条写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南通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

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中,先后开展2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未发生一起悬而未决的矛盾纠纷。创新构建“市场+公益”双轨调解机制,积极培育商事调解组织,引入保险、评估等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市场化手段化解涉企纠纷;借助长三角公益调解联盟力量,吸纳退休法官、律师等社会力量,专注解决家事、邻里等民生矛盾。启东“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袁必超,总计化解2000余件疑难纠纷,创造了“十年无失手”的佳绩,经他总结归纳的“袁”法议事26法,被崇启海长三角调解联盟推广交流。

依托“e警务”便民服务站和12345政务热线,建立涉企警情快速处置通道,常态开展诉求访评,实现民生问题“接诉即办、未诉先防”。系统通过语义分析自动识别涉企、环保、劳资等12类高频诉求,实时推送至责任单位限时办结。针对长三角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创新设立“新市民服务专席”,提供跨省社保转移、子女入学等政策“一键咨询”。海门区某科技园通过系统预警,提前介入化解群体性欠薪风险,避免工人集体上访,真正实现“服务不缺位、矛盾不出园”。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矛盾的减少,更是一个“可知、可感、可信”的法治共同体正在成长。

“以制度创新破解行政壁垒,以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以民生导向凝聚协同共识,南通市各级政法单位将持续深化长三角法治协同,为区域治理创新提供‘通’用解法。”南通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学义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记者 王子阳 陈相

记者 陈广娟

责编:任虹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