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与示范引领作用,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6件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彰显了人民法院对企业名誉权的全面平等保护以及及时充分救济。
企业名誉是企业在长期合法诚信经营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在助力企业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侵害企业名誉权的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一些人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肆意在网络上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诋毁企业名誉。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莫须有”的诋毁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例如在某房地产经纪公司与杨某某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中,杨某某作为房地产领域自媒体账号运营者,在某房地产经纪公司正常经营期间发布“黑稿”,诋毁该公司名誉。又如某汽车制造公司与马某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中,汽车行业职业测评人马某未经实际测评,就在网络上断言某新能源汽车存在“制动失效”“质量堪忧”问题。这些侵权文章颇具“吸睛”效果,不仅对公众产生了误导,也严重损害了企业名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当虚假信息借助互联网呈病毒式传播时,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就显得极为迫切且至关重要。对于这些侵权行为,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果断采取行动,严厉惩戒恶意侵害企业名誉的行为,判令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也为自媒体、测评行业明确了言论的合理边界,对引导相关行业规范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均具有积极意义。
企业名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不容侵犯。面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涉企侵权乱象,更需要通过司法裁判确立规则之治,斩断侵害企业名誉权的黑手,助力企业摆脱“莫须有”的诋毁阴霾。如此,方能让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安心发展,让市场经济在公平、公正、诚信的轨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