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南京:传承!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2023-12-27 18:25: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1
听新闻

龙年即将到来,全球限量88件的云锦装饰画“龙瑞千秋”备受瞩目。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近日推出的这件作品采用云锦顶级的织金工艺,既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云锦艺术的推广与发展。画面里,龙于云中矫然昂首,祥云和火焰穿插其间,灵芝相伴左右,寓意富贵吉祥、福寿绵延;底部的海水江崖纹路,寓意着福山寿海、 万世升平;上方的灯笼纹,衬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传达着吉庆丰收、天下喜乐的祈盼。传承千年至今,“寸锦寸金”的云锦在新时代焕发全新光彩。

云锦装饰画“龙瑞千秋”

在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蓬勃的创新发展相互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牢记谆谆嘱托,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文艺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南京贡献。

探源:从遗址“出发”,讲述“何以南京”的故事

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西侧,“长干古城”初显真容。

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摄

12月19日,“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举行,权威历史考古学者认为:西街遗址发现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

据文献记载,南京主城建城史约2500年。2017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块开始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2020年开始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此后,西街遗址中重要断代遗迹陆续“重见天日”,昭示着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南京就已有城了。截至目前,西街遗址共计发掘面积120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各类考古标本1万余件。

“长干古城”复原示意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队正在对薛城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

薛城遗址是目前南京地区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1997年开始,薛城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考古发掘证明,薛城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征,被认为是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交会地带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对构筑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对进一步认识宁镇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量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提供了一批宝贵实物资料。第五次考古发掘,考古队继续用手铲寻找史前“文化基因”,探寻先民的足迹。

薛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摄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和薛城遗址考古项目,均是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此外,还有昝庙遗址等考古项目正在进行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京人和南京城源自何处?在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中,留下过哪些光耀史册的文明印记?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南京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阐释,开展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进一步回答好南京地域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南京力量,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南京担当,做出南京贡献。

从遗址“出发”,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正绘出一幅南京地域文明的历史长卷,讲述“何以南京”的故事。

守护:聚焦传承发展,贯通古今赓续千年文脉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十竹斋笺谱》己亥重刊版和所用的雕版工具,作为古籍典藏、研究和展示的标杆,被收藏并展出。

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篆刻家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下设立居室,取名“十竹斋”。明代崇祯年间,胡正言在南京主持印刷出版《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印谱》。其中,融饾版、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的《十竹斋笺谱》,成为世界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主持复刻《十竹斋笺谱》,鲁迅离世前仅完成一册。目前,除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郑振铎捐赠本外,境内存世的明版《十竹斋笺谱》几乎绝迹,鲁迅、郑振铎复刻版也极为稀少。2014年起,南京市以《十竹斋笺谱》重刊为起点,正式实施十竹斋品牌复兴计划——设立“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启动《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2019年,《十竹斋笺谱》复刻重刊,作为南京“文化走出去”重要代表符号亮相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知名城市。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十竹斋笺谱》的“数字重生”,让古籍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南京出版社,《金陵全书》的编纂工作正在继续进行。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传承了千年文脉。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金陵全书》是南京历史文献的集大成之作,被专家誉为“南京版的《四库全书》”,通过14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出版图书339册,一批长期束之高阁的孤本、珍本,在尘封千百年后得以一露真容。与之配套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是一套以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为宗旨的普及读物,自2006年启动至今已经出版了18辑,共计82册125种,其中包括33种《金陵全书》收录的典籍。“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经一流专家点校、导读,备受广大读者喜爱,一版再版,热度攀升,真正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金陵全书》还启动了数字化出版,构建“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册《金陵全书》的上线工作。

去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穿越”到600多年前,看一看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怎样建成的;打开文枢元宇宙小程序,回到老时光里的金陵城,上一堂元宇宙文学课;到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看秦淮灯彩,赏昆曲表演,听古琴演奏;参加“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文化传承融入生活日常……聚焦传承发展,南京贯通古今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传播:城市魅力跨越国界,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南京是长江沿岸历史悠久的大型港口城市,也是长江之滨唯一的古都城市。11月24日至25日,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扬子江畔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大河流域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世界滨水城市代表、长江全流域资深专家、国际主流媒体代表等近400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在保护传承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长江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注入长江文化活力,在生态修复中彰显长江文化特质……南京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生动实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沟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统与现代,在南京,古今辉映之风扑面而来,让长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近年来,南京市通过文旅融合,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批长江文化主题线路产品,涵盖观光、研学、夜游等种类,让市民游客能够尽赏大江风貌。“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南京正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努力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璀璨明珠,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南京周纽约推介会揭开中美文化交流新篇章》,这是美联社最近的一篇报道,在12小时内被超500家海外媒体采用播发,目前总阅读量已逾5亿。南京的独特魅力,又一次被世界看见。

以“微笑传递”为主线,2023“中国南京周”从11月6日起走进美国纽约、波士顿,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系列活动,受到纽约和波士顿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引发当地市民的热烈反响。2023“中国南京周”开展了“园见南京”文化主题艺术展、南京城市推介会、“从茶文化到东方美学”主题文化沙龙、城市主题快闪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文化、艺术、教育等人文交流领域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让美国当地民众对南京有一个全新的、更加多维的认识,也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中美城市间合作发展的强劲脉动和中美人民友谊的生生不息。

2023“中国南京周”吸引波士顿市民打卡。

此外,南京和平论坛、“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与文学邂逅”——2023世界文学之都驻地作家读书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让城市的魅力跨越国界,让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愈发闪亮,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挖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诠释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擦亮世界“文学之都”名片……南京,正着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数说】守正创新,赓续文脉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8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96处977点

开展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70余处

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出炉,共有69处入选,其中新增58处,另有扩展项目8处和名称调整3处

全市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77家

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77项,5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3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市内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全市101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1214个村(社区)实现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市区两级开展规模群众文化活动3500多场;江苏省第三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入选名单公布,南京3个群文活动品牌、21个群文团队、28名群文工作者榜上有名

深入实施江苏省“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在全市累计打造了63个百姓身边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截至今年11月底,已组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281场次,惠及农村群众62.89万人次

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年均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

·文化供给丰富充足

打造107座特色小剧场,形成特色鲜明的“金陵小剧场”品牌,重点打造“十朵金花”小剧场空间

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全国优秀院团、知名演出机构共23部剧目获奖并参演

自2017年至2023年11月底,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共评审出25批次882部1580场,累计已完成演出694部1216场,实现演出总票房约3.9亿元,观演人次约116.8万人次,跨城观演人次约为40%

南京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等8部作品获“荣誉奖”,越剧《上邻下舍》等15部作品获“入选作品奖”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在全市建成覆盖城乡各街道的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102个

“2023共读南京”全年举办线上导读、线下实地寻访、全媒体专家品读会(书香南京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超过133万人次

“阅美四季”“共读文都计划”等5个项目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公益阅读推广活动认证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实施文化“小店计划”,共发放8批次文化小店消费券,累计1600家小店、140524人次参与,核销率97.3%,拉动文旅消费6655万元,杠杆率达1:11.4

2023南京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大会上,20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现场寻求招商,48个项目线上线下签约,签约金额近60亿元

【探访】“文艺范”遇上“科技感”,传统文化“活”起来

“欢迎大家来到‘赛博朋克’版世界‘文学之都’,我是数字人‘宁好’。”12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在世界“文学之都”代言人“宁好”的迎接下,“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的大门徐徐打开,这里也是南京首个文化元宇宙主题体验中心。

走进“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从明朝“穿越”而来的数字人——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已经等候多时。“想体验‘笺纸传情’的魅力吗?动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重组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十竹斋笺谱》元素作品。”数字人“胡正言”向好奇地盯着眼前屏幕的记者发出邀请。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VR互动体验数字呈现的饾版、拱花非遗技艺、刊刻材料和制作器具。1644年胡正言以饾版、拱花印刷技术,主持刊印出《十竹斋笺谱》,开启了彩色套印的历史先河。《十竹斋笺谱》数字重生版选取“神龙”“达旦”“凤子”“杏燕”等笺谱图样,通过数字活化演绎,将易失易损的文化典籍转化为不可磨灭的数字资产,典籍背后的故事跃于屏幕之上。

“普通人也可以写出《兰亭序》中无一雷同的‘之’字,让书法活化技术来帮您吧!”数字人“胡正言”介绍道。数字文化客厅里,点击大屏幕上的字帖,就可以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让记者不由得感叹:“有了科技加持,人人都可以变成书法家了!”除了国内首例书法数字活化成果“兰亭序”,在数字文化客厅的另一角,一条腾飞的巨龙盘踞在十竹斋“镇馆之宝”雍正黄釉梅瓶上。通过裸眼3D的数字化交互,平日里不能触摸的文物近距离呈现在记者眼前,黄釉梅瓶的底部印章、花纹细节都得以放大了细细端详。

《长江春色图》数字化交互体验、《梁祝》元宇宙戏剧动捕数字人演绎……“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里还汇聚了数字南京文化大数据成果展示、数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文学之都文枢元宇宙、南京大报恩寺报恩盛境元宇宙等数字科技展项。

当“文艺范”遇上“科技感”,“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让人惊艳又震撼。通过融合VR/AR/XR、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虚拟引擎、虚拟数字人、文物数字化、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元宇宙前沿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陈手段的全场景数字活化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全场景数字文化体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标签:
责编:路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