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江苏徐州: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中心城市”建设露出现实模样
2023-12-25 17:05:00  来源:中国徐州网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范海杰

一个个重大项目纷纷落地,一项项城建工程竣工落成,一条条宽广大道四通八达……淮海大地上,一座日新月异的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今年以来,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江苏徐州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大坐标中考量,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致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转型,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强劲势能,城市的规模、实力、载体、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建设逐步展露出现实模样。

做强区域经济中心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做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徐州锚定跻身万亿元级GDP城市行列目标,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7月下旬,作为江苏省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的首场活动——国家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在徐州开幕。该活动旨在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是徐州不断加快技术创新、锻强工程机械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徐州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如何围绕工程机械产业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徐州提出坚持把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向“高”攀登、向“优”前行、向“新”发力,推进“343”创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聚力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徐州构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按照“一个混合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一套要素支撑体系”模式,搭建起“四个一”推进机制,组建10个集群专班,发布“343”产业投资热力图,成立产业联盟,以更加有力的保障助推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建设产业联盟、打造创新体系、建强要素支撑等方面发力,徐州还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支撑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并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咨询机构、大院大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

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例,为了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市工信部门从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梯队培育、生态体系优化、智改数转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国际业务拓展等方面推出“六大工程”,为支持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新发展亮出“实招”。

在全市上下的强有力推动和支持下,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正在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工程机械产业“链主”企业,徐工集团攻克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制造4000吨级“全球第一吊”、700吨级“神州第一挖”等一批“重器”。以徐工集团为龙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突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做优科技创新中心激活城市发展动力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把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作为提升辐射力的重大举措,坚持人才、教育、科技一体化推进,着力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创新名城。

今年11月初,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ACUUS-EUUS2023中国会场暨云龙湖实验室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徐州举行。会上,“复杂地质地下工程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是云龙湖实验室与徐州地铁集团基于产学研合作,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共同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

云龙湖实验室是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深地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徐州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作为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该实验室已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通过各种方式招引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100余人。

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的稳步推进,是徐州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鲜活典范。聚焦国家深地领域战略科技部署,徐州正推动其建成省实验室、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深地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从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创新策源地,到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技术创新单项冠军;从加快构建“1+3+100”科创平台体系和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体系,到持续优化以徐州高新区、徐州经开区、淮海科技城“两区一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布局……徐州正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努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科创高地,建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徐州聚焦特色优势领域,重点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机械一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深地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打造等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作贡献。

在优化园区布局、打造创新平台方面,徐州聚焦主导产业关键领域,完善“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以徐州经开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以徐州高新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上海交通大学(徐州)新材料研究院依托上海人才和技术优势成立的创新平台,在新材料研发、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解决了国家和行业“卡脖子”难题5项、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孵化企业5家。

集聚创新资源,扩大要素增量,优化创新生态……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徐州正加速向前。

做好教育文化中心推进教育协同发展

徐州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朝气蓬勃的千万市民,如何深挖人文禀赋、做好优势转化文章?今年以来,徐州全力以赴巩固提升区域教育中心地位,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教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建设区域教育中心被列入年度教育工作重点任务。市教育部门统筹规划,以“六大品牌”建设为引领,提升辐射带动力,推进教育区域协同发展。

整合区域高校资源,打造“创赢淮海”服务发展品牌。推动区域内高校联合建立淮海智库,建设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牵头举办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协调助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全域发展能力。

建好职教集团,打造省际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品牌。重点建设先进制造、现代农林、数字商贸、健康养老、智慧托育、艺术传承等六大区域性职教集团,联合开设“淮海工匠课堂”,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轮值举办“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培养“淮海工匠”、服务区域发展。

建设卓越教师培养联盟,打造“淮海名师”品牌。依托江苏师范大学建设卓越教师培养联盟,开展名优教师培养培训、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城乡教师结对等活动,全面提升区域师资综合素养。

组建淮海新教育实验联盟,打造“书香淮海”品牌。推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破除“五唯”顽疾,推动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科学的成才观,创新家校社共育模式,在全域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

建设淮海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红色研学”品牌。依托园博园,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以基地为依托,辐射淮塔、孟良崮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色游学、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携手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打造“春风育苗”品牌。联合开展“春风育苗”行动,共同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等的排查研讨,探究原因,探索举措,建立校警联手、信息互通、高效预警、快速处置的机制,共同擎起淮海经济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蔚蓝天空”。

教育文化的“软实力”正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留在徐州和淮海经济区创业创新的人数不断增长,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做实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优势持续放大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今年上半年,S101淮徐快速通道段园段通车,标志着淮徐快速通道全线贯通。该项目的建成,畅通了苏鲁豫皖省际区域便捷高效新通道,对完善区域路网格局,推动淮北、萧县两地快速融入徐州都市圈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协同发展的“徐淮速度”。

随着淮徐快速通道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的落地,区域交通同城化建设步伐加快。京沪高铁二线、徐明高速、台睢高速等区域互联互通工程顺利推进,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两条跨省际快速路建成通车,徐菏普铁、徐蚌高速、丰沛高速、徐临高速、徐淮阜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实施。

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持续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郑徐、徐宿淮盐、徐连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推进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徐州基本形成了由干线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高等级航道及民航机场等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

今日的徐州,坐拥功能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和产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整合共享枢纽与城市设施,支撑高铁生态商务区打造成“枢纽新城、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特色新城”。

依托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旅客国际旅程的重要中转平台,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吸引。进一步拓展空陆联运功能,全面释放空港、陆港联动发展的集成效应,将空港开发区打造成枢纽保障有力、功能要素齐全、港产城高度融合的临空经济区。

围绕“双核多点”协同发展格局,徐州重点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陆港运输体系,积极争创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示范项目和国家陆路(铁路)一类口岸,强化淮海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临港加工、临港制造等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除轨道交通外,2023年全市交通项目建设累计投资完成67.6亿元。外环公路西南环、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东大道、三环南路、大学路泉山段等快速路建成通车,基本形成“环形+放射”城市快速路网为主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城市轨道多线共建,干支相连的航道网基本形成,干线铁路、高铁里程均为全省首位……徐州“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持续巩固提升。

做大双向开放高地更高水平加快开放

近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徐州产太阳能光伏组件的81704次直达班列从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驶出,发往连云港港口,抵港后将经海运发往广东等地。这是徐州至连云港首开内贸海铁联运新线路,保障我市光伏龙头企业产品运输的同时,还实现了铁路和水路高效联合,有效降低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位于淮海国际港务区的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日前入选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将重点建成立足淮海经济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铁路物流枢纽、长三角北翼多式联运枢纽、特色产业供应链组织枢纽和陆港开放型枢纽经济创新增长极。

一个个对外开放平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为徐州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

今年夏天,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开通运营,逐步承担起淮海经济区邮件、电子商务寄递物品等的分拣、封发、运输、经转任务,以及邮政陆路邮件集散处理及物流仓储等功能,成为整个淮海经济区邮件及电子商务寄递物品经转的重要枢纽。

连接淮海、通达全球的背后,离不开城市综合能级的提升。徐州持续突出在苏北洼地崛起中的引领作用、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持续拓展外围节点功能承载力,带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向东,推进徐连一体化,强化与连云港以及上海、宁波等地合作;

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提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向南,打通东南亚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

向北,高质量运营直达东欧的货运班列,提升开放能级……

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徐州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格局,一个个对外开放平台发展壮大,为徐州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

与此同时,徐州不断壮大外贸企业队伍,聚力打造“优进优出”的外贸新格局,深化工程机械、木制品、农产品三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用好徐州内畅外联枢纽优势。培育发展外贸新兴业态,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大力推动服务贸易扩容提质,引导企业构建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做优做强,提升能级;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十四五”规划中,徐州提出,开展淮海经济区新一轮战略合作,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打造城市利益共同体,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城市建设,以更大格局、更高水平加快开放步伐。

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棋盘”上,徐州的加速崛起对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徐州将持续放大产业基础、科教人才、交通区位等优势,在加快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的征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把“定位”变成“地位”,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徐州优异答卷。

标签:
责编:戴雨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