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苏州:用“芯”耕好“试验田”
2023-11-14 09:24: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因为一颗中国“芯”,一片承载国家战略的“试验田”与一家肩负国家使命的研究院携手共行。

2021年元月,全国首家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落户吴江汾湖,在这块一体化试验田里,开启逐浪半导体产业蓝海的远大旅程。

三年耦合,“芯”潮澎湃。

这是“芯与心”的奋斗故事——三年时间,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近20位高端人才陆续踏上这片产业热土,耕耘不怠;13家科技企业在这里破壳成长,集群效应不断释放。

这是“芯”与“新”的相互奔赴——29项发明专利在这里落地成金;半导体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以‘顶天、立地、谋长远’的思路,扎根在高端光电芯片领域,让国产芯片助力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北举说。

让书架上的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让科研院所“链”上企业,将“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接到一起,这是汾湖打造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的不二路径。其中,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是这两条“链”上的关键一环。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正是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和肩负的使命。

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团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光电子技术为基础,研究院成立三年来,围绕高速通信、传感、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高端信息领域进行科研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在硅基光电融合芯片、光电生物传感芯片、高速光互连芯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高速通信领域,研究院提出四通道二维变迹光栅偏振无关耦合器模型,实测偏振相关损耗(PDL)<0.2dB@100nm,技术指标国际领先;高效传感方面,首次将微环传感器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测;提出一种微环传感芯片的抗体高效修饰方法,突破了微环传感器可重复使用技术,实现癌症标志物检测。

“我们研制的硅基高速光接收机芯片、应用于芯片级光通信的硅基光电子专用器件和集成芯片、基于CMOS后工艺的硅基光电子三维集成芯片,可广泛应用于5G、数据中心、电信等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黄北举说。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申请发明专利29项,拥有授权专利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6项。科研成果落地成金,研究院成立次年即实现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

黄北举透露,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制定了8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都将设计1款芯片,今明两年相关项目公司将逐一成立并进行市场融资。未来五年内,这些项目都将实现产业化,为研究院扩充造血渠道。

“种出”一片半导体产业森林

2017年,汾湖迎来了首家第三代半导体IDM全产业链项目——英诺赛科。在龙头企业领衔下,新型半导体产业成为汾湖的主攻方向。

而对于以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产密集为显著特点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一地仅凭一两家即便是行业头部的企业,就要发展出一个产业集群,是远远不够的。

黄北举对此作了这样一则浅显而生动的比喻:在沙漠中种一棵树,很难成活,但播种出一片森林,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为此,不断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孵化高新企业、不断引聚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打造出一个具备汾湖特色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体系,成为研究院的重要使命。

招引人才——2021年,国家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端技术人才。求贤若渴的研究院成立三年以来每年都参与其中,至今已申报近10名海外高端人才。同时,每年引进8名以上半导体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并从中国科学院请来陈良惠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提供战略指导。

引育企业——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13家,其中孵化企业苏州集微光电有限公司获评吴江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挖掘项目——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近日在山东烟台举办,这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大赛共吸引来自海内外的6206个博士后团队和项目参赛,约2.5万人报名,最终入围总决赛的都是各地选拔出来的高水平项目,背后团队成员也都是顶尖博士后人才,因此总决赛又被称为“最强大脑”的巅峰对决。作为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评审专家,黄北举除了评审参赛项目,还努力遴选合适项目落地汾湖。这些年里,“赛里掘金”已成为研究院挖掘、投资科研项目“潜力股”的重要方式。

“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汾湖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人才了解汾湖、落地汾湖、扎根汾湖,把更多人才请来汾湖,让更多好项目青睐汾湖,让更多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公司在这里互为配套,互为支撑,互为资源,才能更好实现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效应,更好打造半导体行业生态体系。”黄北举说。

与苏企一道逐梦中国“芯”

一家外国厂商生产的高端示波器卖出1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并拒绝与国内企业合作,致使国内测量设备厂商徘徊于中低端设备生产领域。

这是发生在苏州一家电子测量设备厂商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外企之间的真实故事。如今,这家电子测量设备厂商已完成了超净间建设,生产设备也全部到位,正在调试设备,随时准备量化生产。

苏企突破技术难题,自立自强逐梦中国“芯”的背后,是研究院为其振臂一呼。

“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技术,为国内有志向、有抱负的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黄北举说,在得知该设备厂商面临的困难后,研究院对其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并对公司半导体工艺产线做出规划,解决半导体领域诸多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吴江永鼎,从光纤光缆产业向芯片和光模块方向布局,其子公司鼎芯光电致力于研发生产激光器。巧的是,研究院以硅基光电芯片为拳头产品,二者结合即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高速光模块。一拍即合,研究院立即与鼎芯光电开展全面合作,为企业布局新赛道提供技术支撑。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在苏州半导体企业眼中,研究院不仅是多功能“智囊团”,更与广大企业一道逐梦中国“芯”,解决我国在高端通信芯片、光纤数据通信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提高我国高端光电子芯片的国产化率作出贡献。

(苏报驻吴江区记者 王英 周悦磊)

标签:
责编:王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