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一起祝他们节日快乐
2023-09-10 13:09: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明天,我们将迎来第39个教师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记者走访江苏教育界“大先生”们。他们有的来自普通的中小学,有的来自特教学校,有的来自边远山区,有的是来自高校科研一线。虽然教育领域不同,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找寻到“大先生”的闪光品质,感受他们对育人之责的担当、专业能力的诠释和如水师爱的光辉。他们的师者情怀,展现了100多万新时代江苏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站上三尺讲台,“大先生”的人生坐标镌刻在培养时代新人上

“个人发展要与时代同向同行,要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融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善于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难题,敢于创新,努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作为一位科学家,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的坚定信念。

大先生,当放眼世界新变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单忠德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手段,聚焦‘国之大者’,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

今年开学第一课,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为新入学的大学生们演算一个算式:“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5。”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很多年。张洪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一天比人家多挤出一点点时间,长期积累必然有所成。”

张洪程,用汗水在常年耕耘的泥土上写出一个“大”字。他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当过农民,经历过农产品短缺的时代,自从从事农业教育与科研以来,他就把怎么让农民种地更加轻松,让人们吃得饱、吃得好和吃得健康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为了让成果走出实验室,他长年累月奔走乡间田头。每年一到育秧、移栽等水稻生长关键时节,张洪程总会第一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零距离”农业技术指导。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他的足迹遍布了苏、浙、皖、赣等十多个省份。张洪程常说:“天天和土壤、作物、农民打交道,我认为是一个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师者,育人播种,遍地开花。多年来,张洪程依托“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试验基地”等平台,带领一届届学生们走进农村乡间,俯身搞科研、积极做服务,师生协同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间。由他先后培养的10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分布在国家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不少已成为行业专家与业务骨干,继续用青春和汗水服务着国家“三农”事业发展。

上好每一堂课,“大先生”是孩子有幸遇到的好老师

“新的征程开始了!第32年做班主任,第33年教语文。”今年开学时,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感慨道。许多人问过她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做班主任30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笑道:如果我回答“情怀”“热爱”,你一定叹口气说:算了,不想听了。那我要是说点别的呢?你想不想听听?

大先生,着眼于“绣花针”功夫。她解释,教师必须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站在她的身边,教师要带着他们翻山越岭,陪伴他们一段人生路。当自己苦口婆心指责一个学生的犯错,自己嘴巴里滔滔不绝的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校规校纪,可学生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她慢慢意识到,和学生讲道理时,先不要急着张嘴就来,更不要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而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再用最干脆利落的话表达,写在纸条上留言板上更好。“看到学生犯错,想喊过来要开始说教时,你可以先深呼吸6秒,去倒杯水、批几本作业,等自己的火气平静下来了再好好说话。可以让学生坐在身边,拿张纸把自己想说的写给他看,让他也在纸上写自己的话,就像面对面发微信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把该说的都说了。”

大先生,当扎根教育,争当敬业奉献先锋。江苏省姜堰中学教师孙友新从教38年来,胸怀教育梦,抒写奉献诗。长年无休止的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身患慢性肾病,仍勤奋刻苦工作,忠于职守。他深入教学一线,每年听课近100节,参与相关备课组集体备课和考情分析近40次,被师生称为“全天候老师”。

面对“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人才培养误区,他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校开设了80多个学生社团,增设了“中医文化”“量子力学”等10多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选择。聚焦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孙友新大力推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形成了“三过程、三注重、三追求”的生命课堂教学范式。

“大学是人的再生产和知识再生产的场所。无论是本科生的教学还是研究生的培养,我们都要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与信仰,培养他们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建军说。做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实践者、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者,顾建军基于对劳动教育领域的长期积累,深入参与了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建设,主持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的研制。同时,他还努力领跑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发展,通过提供咨询报告、主持课程标准研制、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教育实验等不断推进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2014年以来,他结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创新性构建了“技术与工程”的选择性必修模块,进一步引领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养。

静水流深,“大先生”用教育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诗与远方”

“我虽然一生只有一个称号,一个普通的初中教师,但是我活得很实在。我很幸福。”今年84岁高龄、有着66年教龄的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从“姐姐班主任”成为“奶奶班主任”。

今年暑假,李庾南第8次赴兰州送教。越是工作时间长,李庾南就越离不开讲台,越离不开学生。当上人民教师那就意味着,一生的历练,一生的奉献。讲台、学生,就是她生活的内容,也构成了生命的主要部分之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班级那是根,所有我的所谓研究成果收获,都源自这个根上长出来的。如果我离开了课堂,我就是无本之木了,也是无源之水了,就干涸了。”

“我陪伴盲童一起漫步音乐的殿堂已经30多年了。”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华桂明将自己的教师生涯演奏成了和盲童们一起进步的铿锵乐章。教盲孩子们学乐器,孩子看不见姿势,就让他们摸脸摸嘴;孩子们记不得乐谱,就拿出毛笔画放大乐谱给低视力孩子看,用自费购买的录音机给全盲孩子唱谱录音。30年来,他扎根特教,全部时间都奉献给盲童的器乐教育事业,先后创建了扬州特校茉莉花盲童民乐队、管乐团、电声乐队。他带领盲童管乐团33名同学亮相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用30年的坚持和坚守,成为照亮一批批盲孩子黑暗世界里不断前进的明灯。

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吴凯扎根山区二十一载,单腿立教十二年。2011年10月,一场车祸夺去了吴凯的左腿。在家休养时,许多学生来看望他:“吴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上课呀?”半年后,吴凯穿上假肢回到了学校。在担任校长前,吴凯一直坚持做班主任。“他的工作量比我们老师高出许多,上课都是‘一站到底’。”他的同事都很佩服。因为长期站着授课,吴凯原本健全的右腿关节现在已经弯曲,走得多了,或者站得久了,残肢还会被假肢磨破渗血。担任校长后,吴凯除了上课还要做好管理工作。操场、食堂、宿舍,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他蹒跚的身影,每天都要走一万步以上。

吴凯把校园里6亩闲置地划分给各个“爱心家庭”,让山爸山妈带着山娃种植。为了给孩子们送上夏日清凉,吴凯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捐,为9个班级安装了18台空调。2016年,他发起“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山娃的“1+2=1”志愿服务,七年来,吴凯带领山爸山妈团队为学校300余名留守儿童“配对”了78个“爱心家庭”。2019年,盱眙县委向全县推广。目前,全县组建了2053个“爱心家庭”,共有4000多名留守儿童从中受益。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去年中秋,在爱心家庭组建过程中,一个七年级男生扑到我怀里的那份急切。那一刻,再次让我铭记要努力做学生爱戴的老师。我们这些山村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这些孩子家庭的温暖、父母般的爱护同样重要。”吴凯说,娃娃要走出大山,最好的出路是教育。“我守在这里,给山娃以希望、以力量,让他们走出大山去,再回到大山来,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程晓琳

标签:
责编:徒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