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用国际化标准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保护“苏州路径”在延伸
2023-05-24 09:37: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前,苏州正依托优良的湿地资源禀赋和江南水乡特色奋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而提升生物多样性正是国际湿地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国际化的先进理念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成为苏州不断探索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发展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赢的更优路径。

减少人工干预,开展生态修复

苏州湿地资源丰富,作为享誉全国的江南水乡,苏州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过十余年的统筹发展,湿地保护“苏州路径”不断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建成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87个。

在湿地城市建设中,苏州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和科研监测模式试验,减少人工干预,开展生态修复。在长江、太湖、阳澄湖重要湿地以及湿地公园等推行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将废弃马场进行栖息地修复,用700亩的土地留住了全国10%的鸟种,入选2021年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同时还开展“十佳生态修复案例”评选,总结成功经验,并宣传推广应用,着力打造更多湿地生态亮点,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休闲共享的绿意空间。

共享优质教育,深植保护理念

2012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启动湿地自然学校创建工作。目前,依托21个湿地公园,我市已建成11所湿地自然学校,出台相关地方标准,并规范制度体系,加强湿地自然教育“阵地+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提升湿地公园硬件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创新科普课程,为群众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自然科普产品。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活动300余次,受益群众约6万人次。

去年,我市在同里、太湖湖滨等湿地公园开展“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系列活动,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添后备力量。“湿地科学家养成计划”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提出了“跨界融合”的解决方案,将自然教育与志愿者体系建设相结合,将志愿者体系与儿童公益相融合,以湿地自然学校为阵地,国内首创“家庭+体验+进阶”培养模式。项目开发“湿地观察员”“湿地调查员”“湿地讲解员”进阶式系列课程,亲子家庭通过参与湿地自然体验活动,逐步从湿地自然科普的参与者转变成湿地保护志愿者。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学科教育与湿地自然教育深度融合,推进国际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建设,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群鸟翩跹,全市野生鸟类达400余种

2014年,苏州在全国首创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率先将鸟类多样性作为反映湿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全市布设100个鸟类监测区,连续8年发布《苏州市湿地保护年报》公布鸟类调查数据,为湿地健康状况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数据。目前,苏州已有12块湿地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全市野生鸟类种数达400余种,比十年前增加了100多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群鸟翩跹的美丽画卷,是大自然对我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最好反馈。

苏州市湿地站站长冯育青说,10年前,苏州提出“湿地与鸟”的考评体系,让人们耳目一新,当下人们更需要用国际化的标准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他举例说,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必须符合“生态伦理”。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承认自然的权力,生物何时存在、何时消亡是由生态学规律决定,而不应以人的意愿进行过度干预。“比如对野生鸟类的投喂,就会对生态造成破坏。而这些理念,还需要不断普及,让每个人都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冯育青说。

(苏报记者 张丫 苏报通讯员 毛秀国 图片由市湿地站提供)

标签:
责编:戴雨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