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月13日,李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积累了哪些好经验?解决了哪些新问题?日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启动《“苏”式高质量发展“新三十六计”》全媒体采访行动。记者践行“四力”,深入全省36个基层观察点调查研究、走访问计,全面展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
一个废弃矿泉水瓶,就能生产出一件运动衣?“变废为宝”的过程,每天都在一座江南小镇上演。近日,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名单公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的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集团)榜上有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家村办小厂,到如今成长为专注新能源新材料的世界500强企业,这家民营企业是如何成功转型,打通全产业链,抢占全球产业高地的?多年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可循环之路,又有哪些“金点子”可以借鉴?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记者来到盛虹集团厂区进行蹲点调研。
聚焦·课题:
“为啥不能做?我们试试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网密布的盛泽,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绸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数十家印染纺织企业在此聚集,盛虹集团也是其中之一。
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告诉记者,1999年,改制完成后的盛虹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民营印染集团,拥有7座印染厂,每年印染坯布24亿米,长度可绕赤道60圈。当时,国内替代棉布的化纤业刚刚兴起,化纤所用的原料如涤纶长丝特别是超细长丝以进口为主,价高量少,市场上供不应求,他敏锐地决定向上游产业链拓展:“化纤原料中国人为啥不能做?我们试试看!”
这一次“试试看”的结果是,盛虹集团如今的超细纤维年产量,已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位居全球第一。
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先机,让盛虹集团切实体验到了自主创新带来的红利。2010年左右,在与国外客户合作的过程中,缪汉根注意到,可再生聚酯纤维这种环保、绿色的面料,正在代替传统的普通聚酯纤维,成为耐克、阿迪达斯等许多世界知名品牌追捧的制衣材料。
可再生聚酯纤维是一种将塑料制品,比如废弃矿泉水瓶等回收再利用而形成的材料,不仅符合低碳环保理念,其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除了制造成衣,还可以用于床上用品、家具、医疗用品等。
“在国外市场,可再生纤维的价格,要比普通纤维高出50%。”盛虹集团纤维产业副总工程师边树昌向记者介绍。而国内,当时几乎没有量产的可再生纤维产品面世。
而此时,“我们试试看”的劲头,再一次涌现。
行动·效应:
从一个塑料瓶“变成”一件运动衣
3月24日,记者在盛虹集团旗下芮邦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看到,塑料瓶被压成米粒大小的碎状切片,通过全自动纺丝设备进行拉丝并丝,进而加工成柔软有弹力的高品质纤维。“一个15克左右的废弃塑料瓶加工出来的化纤材料,就可以制成一件轻薄的运动衣!”边树昌告诉记者。
在盛虹集团厂区调研时,闻不到呛鼻的化学品气味,看不到横流的污水,只见无人值守、高速运转的流水线,洁白如雪、韧比钢丝的纤维盘,灵巧自如、精确抓取的机器人。几个工作人员在车间里的中控室,即可随时查看几十台机器的运行情况。边树昌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的“虹云”智慧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上下游“大数据联通”、生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更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水电等能耗降幅达15.4%。
“我们还攻克了制造化纤产品时的另一个污染痛点。”在盛虹集团下属子公司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的研发部实验室里,实验室副主任刁国柱一边观察实验结果,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催化剂含有重金属锑,会对人体和水、土壤造成危害。现在,盛虹自主研发出的钛基多元金属催化剂,能够完全取代含锑催化剂,对人体和环境都很友好。
“我们的创新中心跟其他地方不同,实验室都建在生产车间里。研发人员无论学历多高,都必须在生产一线先干满两年。”调研中,边树昌告诉记者,在这里,产学研紧密结合,研发人员与生产应用无缝对接。“我们科研人员平时没有形式化的开会或各种汇报,只管安心盯生产、搞研发。”刚完成试验的刁国柱向记者表示,在实验室做出的新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到生产一线,令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调研·问计:
用追“绿”计,赢来“金”效益
为什么能实现这么多的看似“不可能”?记者在蹲点调研中也一直留意寻找答案。面对记者的寻访问计,有多年切身感受的盛虹人总结出一套绿色发展的独门秘诀: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路线不动摇,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经过进一步优化,如今盛虹生产的可再生聚酯纤维在质量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多家知名成衣企业如耐克、阿迪达斯、ZARA、优衣库等世界知名品牌的面料供应商,和宜家、宜得利等家具企业的原料供应商。
二是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这是2003年盛虹集团由印染进军化纤行业时,缪汉根制定的发展思路。自此,盛虹集团确立了科技创新、错位发展的打法。市场缺什么,盛虹就研发什么产品;行业趋势向哪儿走,盛虹就抢先一步做预研。目前,盛虹集团纤维产品的差别化率达到85%,被国际同行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拥有多个核心产品的国际定价权。
三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依赖进口,实现原料自给。化纤的上游源头是石油,炼油厂炼出石脑油,供石化厂生产芳烃,再合成化纤。2010年12月,占地500公顷的盛虹全资子公司——斯尔邦石化,落户连云港徐圩新区化工产业园。盛虹以芳烃、烯烃“双链”布局推动炼化一体化,实现超长产业链源头可控,投产后可降低我国基础化工原料进口的10%左右,超过八成原料和产品可在连云港基地内互供,形成完整高端的石化产业链闭环。
四是30年只聚焦一条产业链,专注把产品做到极致。2019年6月,由盛虹集团牵头组建、10多个单位参与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这是全国第十三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为推动再生纤维市场标准化体系建设,盛虹与中纺联共同推出“中国纤维零碳行动”,通过区块链技术、供应链追溯系统等搭建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打造绿色纺织品行业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摒弃传统增长模式。
建言·启示
坚定创新、努力攻坚是“基本功”
大浪淘沙,拥有过硬本领才能站稳脚跟。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华平看来,从印染起家,进而布局化纤、石化、炼油,盛虹集团打通了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盛虹集团做强主业、做优业态,30年来只聚焦纤维这一条产业链,为我国在国际绿色“双碳”领域赢得更多话语权。
以纤维为代表的基础材料,既是电子、纺织、化工等众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有力支撑。王华平认为,凭借数字化转型,盛虹集团走出了一条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企业成功突破多项绿色生态发展关键技术,探索形成了节能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工业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扎实强链补链,迈向中高端的铿锵步伐。“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今天,坚定创新、努力攻坚是中国企业要练就的基本功。”
策划|潘青松 杜雪艳
统筹|樊玉立 王高峰
采写|樊玉立
视频|王子杰
片头包装 |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