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昆山2月9日消息飞机发动机叶片上的陶瓷涂层、汽车座舱的智能视觉感知系统、骨折整复微创手术机器人……谁能想到这些高科技产品都出自一个县级市的同一家科技园。
3年时间,6名员工,孵化53家企业,3亿多元产值……这是刘新中所在的昆山复旦科技园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昆山的快速发展蕴藏着大量机会,我们也在这里创造更多可能。”刘新中说。
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责任,昆山不负使命。
根据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同年,昆山跻身人口超百万的Ⅱ型大城市,成为全国105座大城市之一;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000亿大关,成为国内首个达到这一量级的县级市……
“八方来水”的江南基因滋养着昆山(央广网发 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2月5日,昆山推出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3D超写实AI数字人主播,这是昆山抢滩“元宇宙”新赛道的又一探索。
光环之下,昆山之“好”,好在哪里?
敢闯敢试:跨省区域协同推动产业创新
2月3日6时30分,天蒙蒙亮。昆山花桥地铁站迎来早高峰时段,这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的始发站。
记者跟随刘金桥检票进站,一同坐上开往上海的地铁。从花桥坐地铁到上海只要15分钟,刘金桥经常通勤往返于两城之间。两年前,在上海工作的他选择在昆山安家。“以前只知道昆山经济发达。住下来之后,才真正看到了一个‘多面昆山’。”
昆山作为“环沪第一城”,仅居住在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沪昆通勤”人员就有近6万。
连接昆山与上海的花桥地铁站(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微小的流动汇聚成推动城市发展的大洪流,向外打破城市边界,引入更多源头活水。
进入新时代,昆山逐步走出“发展孤岛”,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及在沪高校协同创新载体,推动产业从“大体量”到“高质量”不断转型,抢抓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昆山复旦科技园就是2019年被引入的“在沪高校协同创新载体”之一。作为该科技园的负责人,在刘新中看来,昆山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与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大大降低了相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成本,让初创企业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加上政府的重视与毗邻上海的地缘优势,教授们很愿意带着研究团队和科研项目到昆山转化落地。”
从正式落户昆山至今短短3年间,昆山复旦科技园已孵化53家企业,覆盖微电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高科技行业,2022年总产值达到3亿多元。
昆山孵化的高科技企业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产品(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该科技园所在的花桥经济开发区是沪苏同城的“桥头堡”。作为昆山下辖4区之一,这个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的地方,以“敢闯敢试”的昆山精神书写着发展传奇。
“我2009年刚工作时,这里最高的楼只有11层,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花桥。现在那栋楼基本成了附近最矮的。”花桥经济开发区金融办副主任董鑫然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谈到当地发展时他感慨万千。
花桥经济开发区在谋划发展定位时,没有选择走“以工业带动城市化”的老路,而是充分发挥毗邻上海优势,将目标瞄准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研发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如今,花桥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400亿,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
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昆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昆山在水稻田里划出3.75平方公里,自费开辟工业小区。由此开启的“昆山之路”精神,成为无数昆山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引领。
2022年6月,“昆山之路”被苏州市委常委会赋予了“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内涵。围绕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昆山确立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花桥经济开发区与上海接壤,被称为江苏“东大门”(央广网发 花桥经开区供图)
在“元宇宙”的新赛道上,昆山立志到2025年实现“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元宇宙产业先行试验区、集聚区之一。
“昆山以往发展出了产业集群优势,如今又紧抓机遇打造创新产业集群。”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认为,从内部城乡一体化到苏州市域一体化、再到长三角一体化,昆山找到了自己在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并不停求新、求变。
城城相连,是昆山对县域联动邻近大城市发展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昆山将发展放到更高的坐标系中谋划推进,跳出县域看县域,以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新的战略增长极。
村美民富:让幸福阳光照彻“乡土中国”
尽管1月初并不是当地的旅游旺季,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的停车场,依然被外地的汽车停得满满当当。
“这些车基本都是游客的。”计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周青一直见证着家乡的变化。10年前大学毕业后,周青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计家墩村做大学生村官。2016年计家墩村将部分农房集中翻建成为民宿,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计家墩村举办多样文旅活动(央广网发 昆山锦溪镇供图)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周青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计家墩村的旅游旺季集中在3-5月,到了旅游淡季,村里的民宿往往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周青带领村民们群策群力。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需要鲜明的标识,于是在2020年,周青和村里的艺术家团队一起设计了吉祥物“墩墩鹅”。“好多游客来这里都喜欢和它合影。”如今,计家墩村还会定期举办田园生活节、丰收节、乡村音乐会等活动,不断丰富本村的旅游业态。
“我们把淡季创造成了旺季。”说到村里的发展,周青总是笑盈盈的,“村里现在多美呀!连村口阿姨的小卖部生意都变好了!”
在昆山,像计家墩村这样不断创新发展的乡村并非个例。
千灯镇大唐村是当地典型的“城中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千万元村”。为了让城乡风貌能够更好相融,从2017年到2020年,大唐村村委会对庙外台村进行了统一改造,创造了庙外台“组团式”翻建模式。村里通了天然气,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和健康步道。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无不称赞。
庙外台村的孩子们在村里休闲区玩耍(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为了让村民能安居乐业,大唐村村委会还出台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的保障政策。在大唐村,村民住院花销如果超过500元,村集体将会承担社保报销后剩余医药费的60%。“2022年的村集体收入达到3000万元。村级经济收入在稳步提升,我们也在努力让村民们共享乡村发展成果。”大唐村党委副书记王苏萍说。
“2022年昆山的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1153万元,超千万元村达到84个。”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计华明表示,昆山从2004年开始探索县域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大力打造“城乡共同体”,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并轨。2022年,昆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
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央广网发 汪荣 摄)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田芝健看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逐渐拆掉城乡之间的那堵“墙”。
县域发展的两端,一头连着城市一头接着乡村,是弥合城乡之间分野的关键。村村共富,就是拆掉城乡发展中的“墙”,让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从城市走进乡村,惠及千家万户。
人人皆安:打造宜居宜业“江南新水乡”
“搬到昆山之后,我感觉创作状态越来越好了。”珊丽娜2016年定居昆山,这位盘扣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就这样成为了“新昆山人”。
谈及住在昆山的感受,珊丽娜说:“这里有着大城市的便利,也有着江南的静谧。水乡的文化氛围给了我很多灵感。”
昆山打造宜居宜业“江南新水乡”(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制)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这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昆山考察后做出的总结。据统计,2021年昆山常住人口211万,其中户籍人口114万,外来人口占比近一半。
昆山何以成为“大城市”?这些“新昆山人”用脚步之所向给了回答。
“‘昆山之链’的建设,在将来会让昆山南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参与设计“昆山之链”首段工程的汤淑星,带着记者来到了位于昆山南部的首段工程。宽敞平整的道路、沿路的自然小景、路两旁的休闲驿站……走进这里,一幅江南水乡的悠闲生活图景铺展眼前。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狭窄的乡间小道。
“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咖啡厅,是村里的垃圾房改造的。”经过工程前期周密的准备工作,汤淑星对于昆山南部水乡的文化资源和生态岸线了如指掌。“昆山之链”就是利用现有资源,以区域为单元进行全域的景观和设施提升改造。
“昆山之链”工程改造前后的南新路(央广网发 昆山滨湖集团供图)
水乡联动,自由生长。昆山以“一条链(昆山之链)、两古镇(周庄、锦溪)、三节点(太史淀、金家庄、锦秀客厅)”为载体,着手培育江南水乡生态人文组团,打造江南文化样板区。江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延续了昆山历史文脉、提升了城乡品质,使昆山既有“大城市”的便利,又有锦绣江南的诗意。
据《中国城市基本现代化监测报告2022》数据显示,昆山基本现代化指数达91.72,蝉联全国县级市第一位。“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田芝健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幸福。而正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共同富裕变成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路径中,昆山多方发力、不断探索。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面向未来,昆山将勇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重任,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奋力在区域一体发展、产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现代化城市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共同富裕六个方面争当示范,努力把昆山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城相连、村共富、人皆安,这是新时代“昆山之路”的写照,也是这座传奇之城向未来给出的答案。
灵秀昆山 一枕江南
□ 李金海
我们总是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在中国文化中叫安身立命之处。
我们希望重构城市与生活的方式,在城市的繁华中可以走向乡野偷得浮生半日闲。
安身与立命,繁华与宁静,有个地方可以兼具,这就是昆山。
昆山,以山得其名,以水得其灵。
山是昆山的性格。玉峰山百里平畴一峰独秀。“一峰独秀”意味深长,既是现实也是未来,现实是昆山连续十八年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未来是昆山的勃勃雄心,立志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
水是昆山的灵魂。阳澄湖秀美,淀山湖玲珑,傀儡湖清澈,各种湖泊天光云影各得其美。诗人笔下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浪漫,在昆山,不是想象,而是现实。
经济决定城市的现在,文化决定城市的未来。
昆山是全国首个GDP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的县级市。昆山更拥有底蕴深厚的文化,这意味着,昆山将有美好的未来。
昆山尚雅,孕育出了昆曲的极致雅文化;昆山崇文,文化史上繁星灿烂,更有顾炎武、朱柏庐和归有光等儒家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昆山尚实,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实学成为新时代昆山之路“唯实唯干”的文化源头。早期吴文化中强悍尚武的一面,也逐渐沉淀为昆山人敢闯敢干的创新基因。如今,这些文化积淀为“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昆山人硬是在一片水田里自费建成了如今全国排名第五的开发区,而昆山更是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创造了县域经济的传奇。
昆山就是这么立体,一面是崇文精致的江南文化,另一面是敢闯敢干的江湖性格。
城市越大,人越孤独吗?
这不是城市的本质,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在人心中,人在城市怀中。
昆山张开双臂拥抱来到这里的人们。创业者,这里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产业链;打工者,这里有各种园区和数万家企业;背包客,这里有古镇的小桥流水和江南的粉墙黛瓦;饕餮客,这里有大闸蟹、奥灶面和万三蹄;漂洋过海来的外国游子,这里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在昆山,人们各有心头所爱,都能各得其所。
无论来自何方,都可以不慌不忙,因为我们相信来日方长。
一个美好的城市,留得下的叫归人,留不下的叫过客。
在昆山,你我是归人,而不是过客。
(作者系昆山市委党校副校长)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郑楚豫 杨梦奎
编审:李红笛 肖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