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米高度”看城市,在孩子眼里它是什么模样?
2022-12-10 11:31: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一米高”,是儿童观察的独特视角,看到的既有孩子眼里的世界,更有悄然凝聚起的“儿童友好”理念。

去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南京、苏州、徐州、扬州、无锡、镇江等多地,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发展规划。近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的颁布,又为“适儿化设施”的普及明确了参照标准。

一年多来,“儿童友好”从一个概念,渐渐成为一种共识,又变成集体行动,带动着多个城市朝着同一目标进发,于钢筋混凝土中,释放着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

“一米”阳光穿越钢筋城市

12月7日放学后,5岁的安安直奔苏州图书馆北馆的少儿图书馆,站在书架前轻松地取下一本《大卫不可以》,无需踮起脚尖,也无需妈妈帮助。

“这是我们针对学龄前儿童打造的阅览区域,为了便于孩子取放借阅,所有的书架高度都在一米左右,自助借阅机显示屏在60厘米左右。”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部工作人员何亚丽说,少儿图书馆是专为0到14岁的儿童打造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0-3岁启蒙区,铺设地面软垫和环形座椅,四周设置围栏,宝宝可以坐在地垫上看图书,学认知卡片;4-6岁悦读区,设置半米高左右的卡通书箱,让家长带孩子读读绘本,看看寓言;6-15岁的孩子,圆形书桌能让他们更加“沉浸”。何亚丽说,“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打造,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

“一米高度”的温暖也体现在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的设计中。设计团队根据儿童身高拼装“积木”,自由组合成教室、阅读室、游戏区和花园。

“这3300多平的‘大魔方’,是专属于孩子们的世界。”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负责人陈念介绍道。中心的置物架高50厘米左右,便于孩子们随时取放;纸飞机等墙面创意软装大概80厘米高,孩子们转身便可见;太空植物生态舱无土栽培等体验台设置为60厘米左右,让孩子“亲”近科技,体验“田园梦想”。

“尽情地玩、无拘无束地玩”,这在无锡话里,称为“方糖”。

在无锡“方糖”儿童友好街区,蓝灰色透水地坪与互动感应喷泉交相辉映,两层楼高的旋转滑梯从高空延伸向绿地,糖果乐园、丛林漫想游乐区等空间乐趣无穷……

“以方糖周边1.5公里为半径,我们创建了无锡首个儿童友好型街区,适儿化的设施建设随处可见。”说起改造过程,无锡信成花园社区书记沈辰栋如数家珍,“为了贴合孩子的视线,我们将街区所有室内标识都设置在一米高左右,书柜、桌椅高度不超过1米,环保展示柜不超过1.5米。孩子们想休息,我们设置了懒人沙发和爬爬垫。街区内所有公厕,都配备了半米高的儿童洗手台,未来还打算增加儿童坑位。”

悄然“变身”的公共空间

从“一米高度”出发,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正在为孩子们悄然作出改变。

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白鹭、苍鹭、绿头鸭、天鹅、反嘴鹬……多种鸟类在毗邻徐州园博园的吕梁湖停留,为宁静的吕梁湖增添了灵动之美。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意在户外营地设置了观鸟塔,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学会辨别鸟种。负责人陈念认为,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未来,园博园还将引入鸟巢制作、望远镜观鸟等,帮助孩子们进一步融入自然。

以“儿童友好”为导向的空间改造,有时并不需要大动干戈,于细节处,一块石头、一个雕塑都有可能点燃孩子们的热爱。

“幼儿园靠着火车站,在广场上放一辆火车,我们可以乘火车去旅行。”在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南站分园的周欣怡小朋友提议下,农花社区小广场上增添了火车元素;建邺区南苑街道庐山社区的老旧小区升级改造中,在隔离石墩、窨井盖、楼道楼梯等公共空间上画上童趣彩绘,还辟出一小方生态空地,让孩子们观察昆虫习性。

今年8月初,苏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附近的路口,地面划上了立体斑马线,人行道两端画了蓝色小脚丫等图案——苏州首个儿童友好出行交通设施示范工程启动了。

“这个路口限速30km/h,在保有儿童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安全。”苏州高新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大队长何伟解释,因为市妇女儿童中心附近没有地铁、有轨电车,他们特地开通了一条儿童友好公交专线,“专线在座椅和扶手上采用了软包设计,防止车子起步或者不稳时磕碰到孩子。”

将城市还给孩子,江苏省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全域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一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俯下身来,以一米的高度丈量城市:宿迁市沭阳县南关小学,建成了“小脚丫·探世界”生态文化长廊、盆景园、百草巷等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孩子在生态校园中健康成长;吴中旺山村把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融入了儿童友好街区,在山色掩映下建起巧克力博物馆、在青草茵茵间打造了太空主题餐厅,让孩子们真正融入自然;扬州编制了儿童友好创意地图,还将打造“扬州是个好地方”的童趣IP。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愿

12月6日,江宁区东山街道妇联执委江晨雨收到一份特殊的邀请函,绿色的卡纸上有画有字——小人、亭子、桌椅,还标注了14:30的时间。

发出邀请的是东山街道中前社区的小议事员。初冬的午后,阳光煦暖,20个小议事员围坐在议事亭,就“蚯蚓农场”的改造展开了激烈讨论。蚯蚓观察日记、堆肥基地、引入新植物、成立蚯蚓编辑部......每个小议事员都带来一份很有建设性的“议案”。

“我们的儿童议事会是今年4月成立的,大半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江晨雨介绍,孩子们口中的“蚯蚓农场”是东山街道中前社区儿童友好生态花园的项目。今年8月底,孩子们亲手搭建了小木屋,帮5公斤蚯蚓搬家到这里,日常除了搭建篱笆墙、厨余堆肥、花卉营造,小志愿者们还认真观察,将心得感悟更新到网上的“小蚯蚓成长日记”。

蚯蚓农场周围,孩子们首批种下的月季等待修剪枯枝;刨土种植不久的三角菫正含苞待放,成片的小蚯蚓吃完菜叶子,在泥土里蠕动着。不远处,彩绘随处可见,一米高的指引牌静静伫立......

地面留白如何利用?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如何维护?这些都是由社区孩子们独立思考,经过一次次讨论最终决定的。

“随着实践的深入,孩子们热情明显高涨,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很可贵的是吸引了原本内向的孩子们加入进来。”江晨雨很欣慰。

蹲下来,听听孩子们的愿望,是一座城市送给孩子最温暖的礼物。南京鼓楼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沐羽就收到了这份礼物。今年六一前夕,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门口的斑马线变成了彩色,这是她担任南京市“小小民生观察员”时,和同学尹世泽一起提出的。

“下雨天,我们看到校门口的斑马线不容易看清,便想到,如果刷上彩色,就可以更明显地提醒来往车辆,这里是一个学校,要开慢一点,而且它最好有防滑功能。”南京市交管局收到这份愿望后,经认真调研,决定把游府西街小学门口的斑马线改造成彩色。

“过去我们提供公共服务,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很少去听孩子们的意见。我们设计‘小小民生观察员’的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去独立观察社会并表达。”南京市妇联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玉梅介绍,目前,南京市、区、街、社四级已建立30多个儿童议事会,吸引2100多名儿童开展议事活动。

透过“儿童议事会”“民生观察员”这些倾听儿童的“窗口”,越来越多孩子的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落地生根:昆山中华园规划中,就有小学生用画笔画出的美好家园的模样;秦淮河绿道的更新改造,听从孩子们的建议,增加了游乐器材、钉板曲尺等儿童体验设施;无锡面向全市儿童,组建“小小规划师工作室”,设计斑马线、围墙、树干等装饰图案,将孩子们的喜好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儿童友好,要“硬件”更要“软件”

对儿童友好,就是对未来友好。

“一米高度看城市”,是儿童应该获得的关注和关爱,也是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

“以往,城市规划主导者是成年人,他们下意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儿童视角是缺失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陆远认为,“坚持一米高度”,意味着城市建设更新中植入了“儿童视角”。《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的颁布,为“适儿化设施”的普及明确了参照标准,为城市空间的“儿童化”改造开了个好头。

“上山爬树,下水抓鱼,席地而卧数星星”,当上一辈的童年趣事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和一堆电子产品。

“实现儿童友好最基础的,就是保证孩子们有玩耍的公共空间。”陆远建议,可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增设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儿童游乐设施,提供一些适合儿童玩耍的空间场地,“无需很大,但最好多而全,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各个角落,是城市给予孩子们的最大温情。”

按成人“尺寸”设计的公共空间,对儿童安全难免构成困扰。比如,有的公用阶梯高度过高,儿童攀爬存在危险;有的交通标志从成人出发,儿童不理解;有的路段缺乏合理限速,孩子过马路存在风险。“这就要对城市的街区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进行‘适儿化改造’,让城市空间因为孩子的兴趣而俏皮起来,让城市交通为孩子的安全而慢下来。”陆远说。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互促共进,儿童友好应该成为城乡共同的理念。”陆远提醒说,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先行试点,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先行镇、儿童友好示范村。

在城市中,孤儿、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是需要兜底保障的最弱势群体。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亓迪认为,保障好这些特殊儿童的权利,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友好”。她呼吁加强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普惠型儿童福利,缩小困难儿童和普通孩子之间的差距。

12月7日正式进入大雪节气,南京的午后有点湿冷,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门口,飞驰的“四色彩虹桥”格外明快醒目。

这条百米儿童友好童趣路上,“花卉科普迷宫”“趣味音符划线跳”“星际探索飞行棋”等涂鸦一字排开,放学的孩子们沿着风雨走廊撒欢奔跑。

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部党支部书记宋运来认为,在城市发展中,要真正发现儿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解放儿童,他强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既要注重“硬件”,也要关注“软件”。这里的软件,就是要理解“儿童友好”的内涵,允许并且友好地对待儿童的所思所想,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畅通他们的表达机制。

“我们创设公共场所时,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审美,多听听儿童的声音,不要总是出于主观感觉,替孩子作决定,更不要人为地缩短孩子的童年期,让他们过早步入成年生活。”

宋运来说,成年人要俯下身子,小到家庭决定,大到社会政策的制定,从“为儿童决策”变成“与儿童一起决策”,让孩子真正成为“城市小主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实习生 徐轶凡

徐州园博园供图

标签:孩子;钢筋;一米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