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共淮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决定
(2022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通过)
2022-12-29 14:16: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淮安嘱托要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作出如下决定。

一、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全过程各方面。

(一)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央纪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成效,对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工作建议,宣示了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充分信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极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和“三个全面”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七个聚焦”、“九个深刻领会”重要要求,贯彻落实省委决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大会精神在淮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主题的深邃意蕴、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始终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上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深刻认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全面把握、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体把握、一体贯彻“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更加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更好指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原则”,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共同要求、契合淮安实际、展现淮安特点的现代化之路。深刻认识党的中心任务和未来五年的重大部署,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要求,补短强特、创新实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跨越赶超。深刻认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跨越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深刻认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场,科学把握党的执政基础与人心向背的内在逻辑,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同向同行。深刻认识“三个务必”的谆谆教导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提出的大政方针、作出的工作部署。

(三)切实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时代10年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大关头,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军队之大幸、人民之大幸。在新的征程上,由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考验、斗争历练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掌舵领航,是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众望所归,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现在,“两个确立”已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写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写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坎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的意志决心,当好“两个维护”的坚定捍卫者;进一步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淮安实践,当好追逐城市复兴梦想的笃行奋斗者;进一步立足本职岗位创造崭新业绩,当好尽心尽责、敢为善为的创新实干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在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进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的新征程,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嘱托要求10年再出发的新征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扛起光荣使命,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关怀转化为开启新征程、开创新事业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153”发展战略,奋力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淮安精彩篇章,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展示“象征意义”。其中,“1”即围绕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一个奋斗目标”,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场景、立足城市荣耀记忆确立的淮安现代化建设引领目标和核心任务;“5”即探索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开放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中心城市特质彰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空间格局,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样板,构建安全底盘牢固、智慧精准高效、更有韧性和温度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开创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美好生活“五个现代化布局”,是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立足新的特征要求确立的淮安现代化建设工作布局和实践内涵;“3”即实现在省域内速度与质量跨越赶超、在长三角中特色与功能跨越赶超、在全国发展中实力与排名跨越赶超“三个跨越赶超”,是着眼省委对苏北提出的“跨越赶超”更高要求、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确立的淮安现代化建设节奏安排和竞逐赛道。“153”发展战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的总蓝图、总抓手,必须坚定不移向前推进、与时俱进丰富提升。

(一)抓好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夯实实体经济基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培育具有较强韧性和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深度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等,用好区域合作机制,打造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平台,提升城市推介和“双招双引”活动层次和实效,密切与港澳台、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发展资源、增添发展动能。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更加精准高效招引、建设、培育项目,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营商环境,努力以项目突破、环境优化带动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和活力增强。坚持把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利用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与发展空间激活、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等紧密衔接起来,优化要素供给和配置,实现发展存量、增量、质量同步提升。聚焦做强“333”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持续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实现千亿产业集群、千亿级园区突破,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壮大优质企业集群,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实施百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培育行动,提升市属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链主、链核、链源式企业,引导集聚上下游中小企业,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强化科教人才战略支撑,激活创新赋能作用。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统筹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大力振兴县域高中教育,积极发展社会全面教育,深化推进在淮高校提质升级和校地、教产深度合作,加快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进一步擦亮“学在淮安”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开展开发园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做优做强国家级留创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载体,着力构建以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科创平台布局,深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转型升级能力,培育更多行业领域“领军企业”、“小巨人”和“单打冠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产才融合”理念,深入开展“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优化提升“533”英才工程,大力实施“宁淮淮上英才”引才计划,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雁归”、“留凤”工程,深化拓展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打造长三角北部人才发展福地、产才融合高地。

(三)构建城乡融合共进格局,提升城市承载能级。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强化“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在城市发展中的引领约束作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调整和各片区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精心塑造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的城市气质。珍惜河湖宝贵资源,围绕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盐河以及洪泽湖、白马湖等重点河湖区域,统筹整治沿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串联提升沿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构建集生态、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富民惠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廊道。树牢“大市区”理念,统筹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淮安港三期、宁淮城际铁路、淮兴泰铁路、长深高速扩建、淮安涟水机场三期、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等重点城建、交通、环保项目,分类提升中央活力区、高铁商务区、古城核心区品质内涵,扎实开展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治城”、“数字治堵”等探索,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一轮城镇化,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关键要素市级统筹、集中调配,避免县区同质化竞争,形成各美其美、你追我赶的竞相发展局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统筹建设高标准农田、交通水利、快递网点工程,加快全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乡村振兴“淮安样板”。

(四)把牢为民造福本质要求,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民生“七有”,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更好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支持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快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鼓励以创业带就业、项目带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用心用情解决“一老一幼”问题。加快建设苏北区域医疗高地,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国家医学区域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五)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汇聚团结奋斗合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安实践,以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积极构建“三位一体”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渠道,深入开展“惠民生、助发展”履职主题活动,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区政协工作,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持续打响“码”上议、“慧”提案履职品牌,推动形成同心共圆城市复兴梦的强大合力。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打造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示范品牌,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持续放大“季季谈”等协商议政品牌和淮河华商大会等交流合作平台作用,深化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成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把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六)加快全面依法治市步伐,深化法治淮安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淮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营商环境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立法,发挥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继续探索“小快灵”、“小切口”立法,增强立法的针对性、时效性。深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持续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大力开展“执法强基”行动,夯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基。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七)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新闻质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严格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确保全市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围绕“守底线、攀高峰、全覆盖”目标要求建设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聚力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香淮安建设品牌,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巩固提升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主城区文化场馆优化整合成果,大力开发“新旅”、西游、掼蛋等文化IP,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淮安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放大西游乐园、方特东方欲晓等文旅品牌影响,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引领,持续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精心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新高地,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河工、漕运、红色、名人等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统筹推进古城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增强淮安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制美丽淮安图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实施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为抓手,统筹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无废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色成为淮安城市发展的最亮底色。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并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优化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结构,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大气“三源”治理、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科学划定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更好发挥金湖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引领作用,精心打造白马湖“试验田”、加快拥湖发展,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九)有力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安全稳定底线。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全市域统一、市县镇贯通的大安全大应急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淮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等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工作,建强城市交通、市政、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深化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完善集约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提升“阳光信访”工作水平,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高标准创成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加强党管武装,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提高新体制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推进淮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认真落实省市委有关规定,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淮安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恪守“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深化市委常委勇当先锋抓示范工作机制,更好聚合市级领导班子力量,形成四套班子一起干、四个轮子一起转的生动局面。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支持督促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职责,强化纪委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切实增强管党治党合力。

(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淮安实际精心设计特色载体,引导党员干部真正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赢得未来。用好党校、恩来干部学院以及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全市理论宣传联盟资源等平台载体,加强宣传研究阐释,更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理论武装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三)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抓细抓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注重在项目攻坚前沿、基层民生一线、重点工作专班中考察识别干部,大力选拔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持续抓好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实施年轻干部“源头培养工程”,落实公务员考录五年规划和新录用公务员三年滚动培养计划,持续推进挂职锻炼“双百计划”,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锻炼成长,涵养后继有人“蓄水池”。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用好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澄清正名、回访教育等制度机制,优化高质量跨越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于担当、敢为善为。

(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和强基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若干措施,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健全“双专”体系,深入实施“翔宇先锋”党建品牌创建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不断扩大党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凝聚更多新兴力量。

(五)涵养清正廉洁良好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深化“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整治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违规公款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突出问题,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督促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严惩群众身边的“蝇贪”,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清除存量。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四项监督”与其他各项监督统筹衔接,高质量开展市委巡察,提高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从制度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深化标本兼治,涵养“清风盈淮”廉洁文化,常态化加强党性教育、政德教育、警示教育和家风教育,维护好发展好良好政治生态,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淮安”。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