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专家研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1-03 21:27: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10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会研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说,社科理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道理、学理、哲理上加强研究阐释,更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校也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迈向新时代的航程中,奋力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专题学术研讨会设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会期一天。上午的主会场为主旨报告,由十位专家作主旨演讲。主旨报告环节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处长周显信主持,《阅江学刊》主编韩璞庚作会议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从学理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理论创新创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我们党搞理论、搞建设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全面解决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人才、创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启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性、关联性。创新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高校一定要做好三个“第一”结合点的研究和深入学习,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启示了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启示了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的方法论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要坚持现代化的自主性;二是“世界从来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要坚持现代化的创新性;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战略清醒、自觉和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征程上,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谈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胡大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理论强党,注重不断总结并形成一系列具体化的经典表述,从而为全党形成决策咨询参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把握好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是要背诵,而是要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提倡空谈理论,而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王新生教授谈了对“六个坚持”重大意义的三点理解。第一,对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怎样才能够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呢?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表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自觉的基础之上。第二,“六个坚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持有的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观点和理念。第三,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及其意义”。她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价值目标、道路选择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唯有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才能真正把握其核心精髓,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践。最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才能领导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佑新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地阐明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二是高度评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论述了文化自信。三是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涵。四是明确提出并论述了“两个结合”。五是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在多方面实现了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谈了深入领会“六个坚持”的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思想品格、科学态度、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世界眼光。这“六个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只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和中国特色,真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角度谈了他的体会。他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联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不断生成的中国具体实践不断诠释中国历史与未来。接受“彼此的改变”,使现代化与中华文化的新型联结成为可能,也使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成为可能。

下午三个分会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别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勇教授、《阅江学刊》主编韩璞庚教授、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学之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特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的政治发展研究、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发展、双碳背景下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方向及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传播体系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度理解和强烈共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