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质量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
2022-11-01 13:5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孙志高  
1
听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德才兼备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需求精准靶向工程。近期聚焦热点焦点难点,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培养和打造一批掌握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关键点、精准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人才;中期聚焦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重点在量子科学、物联网、生命健康等产业风口领域,打造一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产业战略科技力量;远期聚焦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快培养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高端人才,以及开创性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顶尖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工程。重点挖掘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大规模科研组织领导能力的科学家,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梯队;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前沿引领力、行业号召力,有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接续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双导师制”“双元制”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勇立时代潮头、堪当创新转型生力军的市场主体力量。

实施人才平台效能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强磁场”,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支撑应用型创新人才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创新空间;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品牌,依托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资源集聚区,以要素集聚促进创客集聚和产业集聚,为更多的创客人才提供创业空间。

实施人才团队高效组织工程。精准高效组织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强力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一些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重大项目;探索“一技术一平台一方案一服务一保障”的市场化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形成跨领域、大协作、大投入、高强度的创新组织体系;优化配置全社会人才资源,打造市场化、专业化人才信息平台,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定制化、订单式人才供给服务。

实施人才价值提升工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建立人才发展改革的“放权清单”和“负面清单”;深化人才集成评价改革,切实破除“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实施更高水平人才供给工程。突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科学家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权,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强人才专业化培养培训,定制式培育和专业化培训一批高水平县级党政管理人才、产业园区管理人才、产业运营人才等;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创二代”,培养形成一群富有活力和爆发力的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开放协作创新工程。拓展紧缺人才国际开发合作渠道,实施“重点国别计划”,深化双向孵化、资本链接等市场化引才机制;加快推动人才走出去,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开放协作创新氛围,推动区域科研仪器、检测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资源开放共享;鼓励高端人才跨地区合作,推动高层次人才资源共用共享。

实施人才发展环境改善工程。建立人才服务“事项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优化人才高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强化人才发展要素支撑,推进人才服务与资本、知识产权、项目等有效对接,提高人才精准服务能力;完善人才生活环境,多渠道解决各类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就医等需求,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

实施人才旗帜领航工程。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造就爱国奉献敬业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对高层次海归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群体的政治思想引领,将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级各类培训体系;制定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鼓励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人才产业项目;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和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

(作者为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