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非凡十年 苏州答卷丨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
2022-10-10 10:05: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10年来,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52.5%、5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5%——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作为GDP总量超过2万亿的经济重镇,作为工业底盘迈上4万亿的制造业大市,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国家、省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苏州正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强支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成为苏州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创新集群。

在苏州,推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创新高峰筑起产业高地,制造大市全力向制造强市迈进。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苏州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不断巩固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年来,苏州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十年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4.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33万亿元,年均增长4.8%,规模稳居全国前三。工业增加值从6193亿元增至9963亿元,年均增长6.3%。2021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5%,位居全省第一。

苏州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不断巩固。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505个工业小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轻工、化工六大行业中,规模超万亿的有2个,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保持领先。

苏州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累计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成功荣获“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省内首个区块链发展集聚区和车联网先导区,参与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

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2.5%、54%,十年分别提高11.2个、11个百分点。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苏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可以说,十年来,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正是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在苏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776.5亿元,较2012年增长198.3%;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12764件,是2012年的3.4倍。累计入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890家,分别比2012年增加14家、730家。

在苏州,产业链创新链双链加快融合。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成功落户苏州,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创成省内首个、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苏州还创新建成54家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

在苏州,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苏州累计实施17个国家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项目、121个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氮化镓功放芯片、高端数字示波器、超低损耗光纤等多个产品领域填补国内空白。拥有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240个,认定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30个。获评全国“质量标杆”经验12项、省“质量标杆”经验31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彰显

苏州积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机遇,以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近年来,把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苏州拥有全球“灯塔工厂”5家,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8个,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4家、示范车间576个、领军服务机构44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苏州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1.2万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2021年,全市共实施10634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覆盖工业企业7153家;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53680元/人,较2012年提高了96.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壮大。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4%。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区块链等数字产业迅速发展,累计培育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2家,国家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21家、省重点软件企业36家,认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头雁企业”40家。2021年全市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1880亿元,同比增长8.9%。

“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持续打响。推动赛迪研究院苏州分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中国信通院江苏分院等一批院所落户苏州,累计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入选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11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9个、省级标杆工厂62家、星级上云企业4155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累计建成5G基站3.58万个。截至2022年9月,建成上线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3个,接入企业8598家,标识注册量151亿条,解析量171亿次。苏州市吴江区、虎丘区、吴中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园区,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一。

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苏州入选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累计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1家、省级95家;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省级117家,省重点领域工业设计研究院2家。

优质企业梯队加快培育

苏州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数274.1万户,比2012年增长3倍;拥有私营企业74.9万户,比2012年增长2.3倍;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8%,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截至今年8月,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2505家,比2012年增加2061家。

龙头企业持续做优做强。恒力、沙钢、盛虹入围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全省仅此三家上榜。2021年全市共有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46家,占全省26.7%,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较2012年增加16家。10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榜。

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苏州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省级398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企业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苏州累计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个、省级75个。苏州创新开发“政策计算器”,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今年疫情期间,上线“苏链通”供应链对接平台,着力缓解企业供应链难题,截至今年10月8日,平台累计访问量达34.64万次,已协助形成供需对接意向1.28万次。

绿色低碳集约转型不断加快

苏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绿色制造和资源集约利用,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产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显著提高。2012年至2021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4.6%,“十二五”“十三五”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目标任务。

苏州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2年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1%;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82.6%下降到2021年的75.4%。

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建设。苏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6家、绿色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72家,首创的“能效之星”品牌创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借鉴推广。苏州率先在全国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站在新的起点上,苏州将坚持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赋能、强企壮企和质效提升,筑底板、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增强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苏报记者 陆晓华)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