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非凡十年】江苏海门:逐梦新时代 扬帆长三角
2022-10-09 08:50:00  来源:海门融媒体中心  
1
听新闻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十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为最大机遇,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群到创新协同,夯实载体平台,激活体制机制,跨越思想天堑,扬帆逐浪长三角,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加快建设“新苏南”“北上海”,全力推动国家战略在海门落地落实。

交通互联,重塑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今年9月,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月。这个月,海门迎来了与沪苏“一江两岸”向“同城时代”加快迈进的重要时刻:9月7日,“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9月28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全线开工。两大交通重点工程的到来,打破了海门与上海、苏南的时空分隔,打开了海门对接沪苏、融入长三角的新境界。

东临波澜壮阔的黄海,南倚奔流不息的长江,让海门素有“江海门户”的美誉。千百年来,滚滚长江养育了一代代海门儿女,给沿岸人民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然而,长江也隔断了交通,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

“天堑变通途,快捷通沪苏”一直是海门人的梦想。100多年前,海门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了新世界。1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推进,海门交通迎来了大跨越的历史时期。海太长江隧道一头连太仓、一头接海门,未来从海门出发,10分钟跨过长江,半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北沿江高铁穿越崇明岛过江与上海连接,成为串联起中西部地区经海门直达上海的沿江大动脉;南通新机场场址距离海门城区不到10公里,与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组团打造“轨道上的机场”。这些项目的规划建设,将构建起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让海门成为承上海苏南、启苏中苏北的要津。

融入长三角,交通当先行。海门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提出了打造“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目标,加快构建以1个空铁枢纽为龙头、2条城际铁路为核心、3个过江通道为支撑、“两横两纵”高速为依托的立体式交通枢纽格局,重点实施“外畅、内联”工程。

仅今年,海门交通工程建设计划实施项目22个,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5个。到目前为止,“外畅”的疏港铁路正在推进铁路桥架梁施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近80%;洋吕铁路正在开展桩基、预制梁等工序施工;南通绕城海门高架段进入架梁阶段;如通苏湖城际加快工可研究。“内联”的长江路北延项目施工单位已完成驻地项目部和预制场地建设;G228海门段工可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查;G40常乐互通工可报告正在开展勘察设计……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见雏形。

产业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模式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为海门发展找准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8月8日,位于海门港新区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精棒区域6号棒材生产线顺利试生产。

由常州中天钢铁集团投资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从签约落地起,海门就将其作为项目建设的“头号工程”、跨江融合产业联动的示范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该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今年底一期一步将全面投产,速度之快创造了大型钢厂建设的奇迹。“今年预计完成应税销售15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800亿元。”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耿冬雷介绍。

大交通建设畅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打通了区域经济交融的动脉。近年来,海门充分发挥“好通”的磁场效应,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共同生长”的发展格局、“一体两地”的协作平台、“同质同效”的政策环境、“异地同城”的生活样板,全力打造对接沪苏桥头堡。

海门把产业联动作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聚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建苏南、上海招商局,定期在上海、苏南举行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共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精准嵌入产业链条,主动承接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苏州产业转移扩张。

学习借鉴上海、苏州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海门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7条”,创新搭建政企早餐会、企业家沙龙、问题诉解反馈等交流平台,实施三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项目制度,与上海宝山、常州武进、安徽安庆等12个长三角城市签署政务服务互通共融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政务服务通办圈”,实现13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可办”“跨省通办”“跨省快办”,在跨江融合中,全面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品牌,加快构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落地海门的重大项目70%以上来自苏南和上海,艾郎风电、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海门正成为长三角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等优质资本落子的第一选择。这些项目的成功落户,极大提升了海门制造业水平,增强了海门工业经济发展实力。今年1至8月份,海门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808.8亿元,增幅25.3%,工业用电量增长42.3%。

科技联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求。

玲珑湖面波光潋滟,蓝天碧水交相映衬,一幢幢科研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临江新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人文小城正崭露头角。

10多年前的临江新区定位为精细化工园,2008年新区充分发挥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对发展重新布局,成立海门科技园,叫停化工,改道向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新建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产业园等科创平台,并在上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10多年来,一大批上海高科技人才跨江来到临江新区创新创业,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奥赛图、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生物医药高科技项目纷纷入驻。如今,临江新区入驻的科创项目超过200个,创新人才5000多人,一条以生物医药科创为特质的大健康产业链加速形成。

临江新区是海门与上海、苏南协同创新的典范。近年来,海门坚持科技联创,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沪宁产业创新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7群12链”,深入推进“创新海门”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中心、一市场、一基地、多平台”创新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提升”六大专项行动,成立科技招商中心,设立创新基金、集聚创新要素、引培科创人才,鼓励企业与沪苏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等“一带两核多点”的创新格局已然形成,成为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澳斯康生物生产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原液,慧聚药业研发出抗新冠原料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驶出我国造船史上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海门正凝聚科创动能,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科技联创、协同发展,进一步锻造了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增强了全区经济稳增长的韧劲,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年以来,海门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4%,较南通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目标高2.9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

风起长三角,共创大未来。海门区站在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发展“风口”,以更大格局、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幅“工笔画”越描越精细、越绘越精彩。

(文 记者吴永生 通讯员陆冰 图 海清)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