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第一包“肥田粉”的诞生
2022-07-05 09:5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937年制铵车间肥田粉进行包装

1937年2月5日下午3时,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铔肥(俗称“肥田粉”)在南京永利铔厂包装车间缓缓下线。这一刻,时间定格,中国民族化肥工业在南京刻下了它的原点。

南京永利铔厂创始人、民族实业家范旭东在《记事》中这样写道:“列强争雄于高压合成氨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自化肥进入中国之初,英、德、荷、加四国厂家代理组成的“铔联冶”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每年要花三千万银元进口化肥,如能实现自给,意义重大。

1937年2月,在经历了技术、资金等多重障碍之后,由范旭东等一批民族工业先驱为主的企业家,在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侯德榜出任厂长。

竣工后的永利铔厂分为铔厂、硫酸厂和氨厂三个部分,规模和人才都堪称一流,被誉为 “远东第一大厂”。

永利铔厂投产后,主要生产硫酸铵,时值春耕,红三角牌化肥因质量高、价格低,畅销江浙等省并出口东南亚,形势一片大好。然而,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为支持全面抗战,永利铔厂改产硝酸铵,为金陵兵工厂生产炸药输送原料,因此遭到了侵华日军的打击报复和无耻掠夺,损失惨重,直至抗战胜利才勉强恢复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永利铔厂工人们又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同反革命力量在维护工人权益、反对搬迁、保护工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斗争,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化工企业,被完整地交到了新中国手中。1949年夏,周恩来在接见侯德榜时称赞道:“永利化学公司人才荟萃,是一个‘技术篓子’,在新中国建设中‘极其可贵’”。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自诞生起,永利铔厂就流淌着实业救国和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永利铔厂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后改组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南化),先后创造了第一台高压容器、第一炉催化剂等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其中,厂长侯德榜发明的“侯氏碱法”氨碱联合制碱工艺,获得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直到今天仍是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标签:11
责编:冯晓丹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