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常熟市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农村改厕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至2009年底,顺利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长期以来,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在99.99%以上。近年来,常熟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全域生态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千村美居”工程,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更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村公厕,做优长效管理,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常熟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快速推进“厕所革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前期基本完成农村改厕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市级农村“厕所革命”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村公厕、旅游厕所的建设规划、任务分配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长效管护机制,统筹推进工作。二是推动污水治理。多年来,常熟市始终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2015年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PPP项目。针对农村地区村庄形态各异、空间分布零散、污水管网全覆盖难的问题,通过合理选定纳入污水管网和就近分散等不同处理方式,按照70%的农户生活污水纳管收集处理,剩余农户根据村庄形态和规模,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三种处理方式。“常熟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域统一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最终达到厕所整治、管理维护、达标排放的效果,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8.1%。三是落实资金保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包括农村公厕在内的乡村基础设施,常熟市专门出台政策,对开展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的行政村,市财政对每户给予综合奖补。鼓励各镇、街道落实配套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乡贤能人、本土工匠,形成了“市级主导、镇村配套、共同参与”的保障机制。
二、精准分类施策,注重部门联动。常熟市坚持分类施策,与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文体旅局、卫健委等各职能部门合力推进“厕所革命”。一是改造农村户厕。采取统一图纸、统一选址、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四统一”的做法,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建设流程。至2009年底,顺利完成全市三格式化粪池建设,破除了农村如厕旧俗,全面改善了农村环境。二是改建农村公厕。2012年起,常熟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农户聚集度高、外来人员较多的自然村庄合理配置公共厕所,持续新(改)建一批功能配套完善的标准公厕,特别是在“千村美居”建设过程中,鼓励各村建设三类公厕,高标准补齐了农村公厕短板。截至目前,共有公共厕所4580座,缓解了农村公厕难找、难用的问题。三是打造旅游厕所。近年来,积极打造建设亮点,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开展农村旅游公厕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已建设旅游厕所144座,休闲旅游五大景区中90座,切实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长效管护,完善乡村治理。常熟市将农村厕所长效管护作为“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消除不达标公厕为重点、改造提标为抓手,推动全市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设施现代化、运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监督社会化、使用文明化。一是巩固建设成效。组建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专班,每月结合“千村美居”长效管理考评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头看”行动,开展月度考评。由各牵头部门针对各类公厕使用、管理情况,污水设施运行、粪污收集处理等开展督查,并将结果纳入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考评中,切实抓好改后维护和粪污处理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创新管护模式。明确各行政村主体责任,健全村民自我管理机制,深入探索“村庄管家”长效管护模式,推动私人区域自我维护、公共区域轮值维护,试点建立了含保洁、河道、设施、绿化、安全、文化等在内的管家队伍。选聘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以及热心村民担任“管家”,负责日常维护,做到“谁使用、谁清理,谁破坏、谁负责”。村民可通过农村人居环境“随手拍”小程序,将公厕保洁和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村庄管家”和村委会,实时监督处理进程,确保长治久洁。三是提升治理水平。构建党建为引领、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智治优管理的 “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定期召开户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商议管理细则,开展日常维护、监督。推广实施“积分制”,通过文明户评比、“人人参与净美家园”等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强化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