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直通武汉|援鄂一线医护:在武汉战疫一个月,我们经历了这些……
2020-02-26 14:23:00  来源:荔枝新闻  
1
听新闻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里,队员们有过初到时的紧张,也有过患者出院的振奋;肩上没有了飘逸长发,脸上留下了一道道压痕。

一个月了,在武汉的江苏医护人员们生活究竟如何?在他们的眼中,这一个月疫情出现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意料之中和始料未及的故事?荔枝新闻采访了三位连续一个月都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让我们一起来听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感悟。

支援武汉一个月后,我终于又“美”了回去

“在印象中,繁华的城市应该是很热闹的。但我到了武汉,却有一种冷冷的感觉,整个车站除了我们江苏医疗队,找不到任何人。”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初到武汉的那一夜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外科主管护师李如芝,是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疫情爆发前,她也像很多女生一样,计划着好好打扮一番,漂漂亮亮过个年。

来到武汉前的李如芝

“快到除夕的时候刚种了睫毛,本来还打算去做头发的。”她一边翻手机相册一边对记者说,“但过了一两天,就收到了报名去武汉的信息。当时也没怎么考虑,就给领导打电话,说我要报名。”

然而就是这新种好的睫毛,给她前期的防护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因为睫毛太长,摘戴护目镜很不方便,而且在隔离区,闷热和起雾甚至会让眼睛很不舒服。

因此,她当机立断:拔了这些“碍事”的睫毛。

“可疼死我啦!真是一边流眼泪一边拔!”

李如芝在过年前新种好的睫毛

然而,更艰难的还在后面等着她。

长时间防护型口罩的压迫,再加上过敏,李如芝的脸出甚至出现了溃烂。

受伤的脸

“这几张照片网络上很多人都看过,最近我们很多护士也收到了脸部的减压贴,保护脸不被压破。”李如芝说着指了指被口罩盖住的脸,那里依稀还能看到口罩留下的压痕。

“现在恢复得好多了,也涂了一些药膏。最近的一张自拍,我还开了下美颜。”

“美回去”的护士

采访结束后,李如芝深夜又给荔枝新闻发来信息,想让我们代她向更多人说句心里话: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和重症患者,有的小伙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我也害怕,我也紧张,但是更多的是我坚定信心,努力学习新冠知识防护,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他人。从来武汉到现在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冲锋在前,此行无悔!”

2804名医务人员零感染 感控工作没白做

“来到武汉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江苏队各方面都不错,我们的医护人员也保持着零感染。”

江南大学附院院感处长、主任医师吴小龙告诉荔枝新闻,当时出发来武汉的命令很急,没有足够的时间实战演练,为了让每一位队员都熟练掌握感染防控的知识,专家们只能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临时“加课”。

“在火车上,我们把医护人员拉进同一个群聊,发了相关的学习材料,还有一些视频,一边看一边学。”

到达武汉站的吴小龙

抵达驻地后,医疗队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实战演练”,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全部的防护知识,才能上战场。

“人生第一次,台上台下共同戴着N95防护口罩,忍着饥饿集中培训。”这是吴小龙在此次培训时留下的一条动态。

医疗队感控培训实战演练现场

“到了医院,我们又专门划分了三个区域和两条通道。”

三区指的是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通道则是医务人员通道、物品和医疗废弃物通道,这样做能将感染防控的力度尽可能做到最大。

另外,感控专家们还坚持天天进入病区,一处处排查,有问题的要马上整改。

“我们尽力了。”这是吴小龙对于这一个月感控工作的总结:“我们的防控很严,但是希望大家一定不要麻痹,要更加地做细、做实。”

病区从“人等床”,变成了“床等人”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正是新冠肺炎患者快速增加的时候,病毒来势汹汹,各种信息也是不断加剧着人们心中的恐慌。

不仅如此,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相对较多,这也让医务人员倍感压力。

施海是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四组组长,也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谈及初到武汉时的情况,他告诉荔枝新闻,那个时候,如何能“应收尽收”,如何能把“人等床”变成“床等人”,是摆在所有医护人员面前的难题。

“整个病区是没有空床位的,重症病人以及由轻转重的病人都比现在要多。”

更严重的是,患者们普遍情绪比较紧张,这让也他们这些常年工作在一线的医生们暗暗捏把汗。

“整个病房的情况往积极的方向发展是在近期,”施海说,“最直观的表现是重症患者和由轻转重的患者减少了,出院的患者增多了。”

很多病房里从一开始的死气沉沉,到后来甚至有了轻松的聊天,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也让医生们愈发振奋。

施海介绍,他这一个月参与救治的病人总数在60人左右,而已经出院和近期预计可以出院的就已经有20到30人。

事实上,整个武汉市的众多医院都在经历着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从主要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到主要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近期都已经出现出院人数大于入院人数的现象。

“辛苦、感动、鼓舞。”这是施海对自己在武汉一个月生活的总结,对于战胜这场疫情,他们很有信心。

(荔枝特报武汉报道组高志鹏 史亚楠)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