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慷慨赴荆楚 凯旋归故里——徐州重症医护团队援鄂抗疫纪实
2020-06-04 08: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武汉,并自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不畏艰险,逆风而行,一夜成军,驰援武汉,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在荆楚大地拉开帷幕。

在武汉战场上,有一个特殊的方阵,他们以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后盾,以各种生命支持设备为利器,与死神短兵相接,与病毒近身搏杀,生死较量,严守人间与地狱的生命线,他们就是援鄂重症医护团队。

在两个多月中,徐州市卫健委先后派出五批医疗团队,共计238人,其中护士150余人,而重症医学专业的护士有5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32.2岁,构成了徐州援鄂医护人员的主力军。另有徐医大附院派出20名医护人员随省队出征湖北。在两个多月的战“疫”中,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最危险的场所,成为阻击疫情的坚强防线。

危难之际,负囊逆行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的消息传来后,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们,纷纷踊跃报名,争相请战,请战书上一颗颗鲜红的手印,艳如朝霞,灿如烈火,映射出他们逆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有人告别白发的双亲,挥别担忧的妻小;也有人接到命令连夜收拾行囊踏上征程,来不及道一声再见;还有人刻意隐瞒家人,只因无法面对他们的不舍和担心。

“老婆,如果我不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我知道你们会担心,但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去谁去?”“爸,我已经在去武汉的列车上,没来得及跟您告别……”“妈,我已经来武汉一个星期了,别责怪我没事先跟您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收到的并非是家人的反对和责怪:“去吧孩子,家里有我们在!”“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都支持你,只是要注意安全!”“国家有难,是你们该冲上去的时候,好好干!家里有我和你妈在,你尽管放心。”

亲人、同事、朋友们的鼓励和殷殷嘱托,成为他们义无反顾前行的坚强力量。一个个背负行囊的背影,匆匆登上飞驰的列车,汇入滚滚铁流中,铸成剑盾,那是背负使命的背影,那是背负信念的背影,那是最坚强最美的逆行背影。

疫情阻击战中的“特种兵”

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晚期,相当比例的病人会出现呼吸衰竭、肾脏衰竭甚至循环衰竭,这就需要重症医护人员科学监测和治疗,有效地进行生命支持,挽救患者生命于危难之间。

相比普通科室,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要经过系统的、综合的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快速、精准识别危重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准确把握治疗方向。重症医学对护理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从简单的翻身拍背、口腔护理、静脉穿刺到复杂的高风险高难度的CRRT、PICCO、ECMO、PPV等技术操作都要熟练掌握。

“疫情在哪里,患者在哪里,重症医护人员就冲向哪里!”徐州市派出的援鄂重症医护团队,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他们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种兵”,善于打遭遇战、攻坚战,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几乎能胜任所有岗位,成为重症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扮演主角。

激流勇进,彰显重症团队力量

在武汉重症病房,患者的每次呼吸、咳嗽都会把病毒释放到空气中,所以在监护室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弥漫着看不见的“毒气”。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平时常规做的气管插管、静脉穿刺、吸痰等,在这里都成为高风险的操作,每一步都要倍加小心。

来自徐州仁慈医院的王友龙,第一次穿好防护服走进武汉第一人民医院的ICU,心头却涌现出一种陌生的“熟悉感”:熟悉的仪器、熟悉的配置、熟悉的流程,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陌生的病毒。但当他看到备受煎熬的病患后,那种不适与陌生感立刻烟消云散,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看到病人那么难受,我们真的顾不了那么多了。”王友龙说,这里就是他的工作岗位、就是主战场。

徐州市中心医院ICU的王志栋,作为第一批援鄂的先遣队员,在忙碌工作之余,细心的他先后设计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交接班及护理重点内容提示表,改良防护服,降低感染的风险;引进了无创听诊器便于穿防护服时听诊;发现患者在做俯卧位通气时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主动将科室自主创新发明的“可调节式俯卧位通气装置”捐赠给武汉江夏区人民医院,助其安全高效地开展该项技术。“不管到了哪里,他都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重症ICU,尽显人间暖与爱

近年来,超声在重症领域渗透广泛,尤其是打破了超声不能应用于肺部的禁区,肺部超声可无创、迅速地评估识别肺部炎症、肺水、气胸等。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ICU的吴樱,是该院第一个获有中国重症超声证书的护士,她将该技术熟练地应用到新冠患者的救治中:肺部评估、胃残余量评估、导管血栓评估、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令同行的援鄂人员叹为观止。在得知她来自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ICU时,武汉中南医院ICU的医护人员说道:“那个医院的ICU我知道,院感防控做得非常好。”吴樱没想到,千里之外的中南医院对自己科室交口称赞,她感到很自豪。

部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发生ARDS(呼吸窘迫综合征),还有肾脏衰竭、心脏衰竭时,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合CRRT(肾脏替代治疗)治疗,但掌握这两项复杂、高风险的体外循环技术并不容易。2月初,张娟、蒋明琛作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的骨干力量,被派往武汉肺科医院和黄石中心医院,他们是援鄂队伍中为数不多的能熟练使用呼吸机、CRRT、ECMO等仪器设备护理人员,两人勇挑重担,主动接管了病区中行ECMO串联CRRT治疗的患者,成为疑难复杂患者护理团队的领头羊。

蒋明琛说:“要掌握高风险、高难度、复杂性强的技术,除了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还要在工作中要不断地练习、积累才可以。”在危重病人的救护中,像蒋明琛、张娟这样的优秀护士具有很强的预判意识和对病情走向整体把控的能力,是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中流砥柱。

ICU总给人以冰冷无情的印象,而在武汉中南医院ICU,温情的故事经常上演。徐州市中心医院的梁璇是大年初二驰援武汉的。转眼就到了元宵节,梁璇协助3床的老爷爷吃完汤圆,转身看见2床的老奶奶满眼渴望地看着她。老奶奶因为气管插管不能说话。梁璇问老奶奶是不是想家了,老人家眼角顿时湿润了。

梁璇用手机微信帮她拨打了老伴的视频通话。看着老伴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她立马开心地笑了。对面爷爷接到视频,激动得泪流满面。老爷爷说,因为疫情原因他们在家隔离,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却不知道该怎么联系老伴,现在看到老伴了,就放心了。

窗外严寒刺骨,窗内温暖如春。梁璇也有点想家了,她在想她的父母在家会不会吃元宵?会不会望着明月牵挂自己?作为一名援鄂人员,此刻要全力抗击疫情,只能把对父母的孝顺往后放一放,因为,只有战斗胜利了,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团聚!

不管在哪个岗位,你都是最亮的那颗星

随着湖北、武汉抗疫进入关键期,全国各省市医院都派出了精兵强将驰援,与此同时,徐州出现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也对本地构成了挑战。徐州市卫健委派出大批的重症医学科精兵强将,到本地医院感染病房、发热门诊、社区、疫情防控定点医院去战斗。

3月6日,时针指向凌晨2点,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二区的赵熙交完班回到家中,刚刚入睡又接到紧急通知:立即收拾行李援助市传染病医院。起初,赵熙因为没能去武汉支援还有些许的遗憾,但当看到病房里十几个等待自己救治的病人时,他打消了去武汉的念头。与同去的史载祥主任和石祥彦等战友经过30多个日夜的奋斗,徐州市传染病院ICU患者基本清零。面对风险,同样的信念,同样的重要岗位,同样的可敬可佩——感谢他们,守住了徐州的家门,遏制住徐州的疫情蔓延。

笔者被分配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一直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但当战友们知道我是学重症护理的,而且在进修呼吸治疗师时,都松了一口气:“太好了,收到重病人就靠你了!”作为专业人士,我还从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肺部管理、氧气治疗、血气分析、呼吸机的使用等方面对队员进行了讲解和培训。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医疗队员接管危重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徐州援鄂的重症队员,多数都在武汉医院担任了领队、组长等职务,他们精湛高超的业务能力,让他们与死神搏斗时占据上风,而且给了其他队员很大的安全感。ICU和非ICU护士互相配合,携手共战。在这里不仅有和病毒的较量,更有全力以赴的救治、并肩作战的接力和相濡以沫的陪伴。他们不因困难而却步,不因时境而退缩,危难之际,彰显出重症人激流勇进、勇挑重担的济世情怀。

去时风雨锁寒江,归来落樱染轻裳

这次防控疫情斗争,既是对医护人员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徐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阅。峥嵘岁月,戎马倥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重症人作为尖刀兵冲锋陷阵、披荆斩棘,不辱使命,载誉归来。

4月8日迎来湖北和武汉的“解封”时刻!为了这一刻,无数逆行英雄的身影穿过风雨暗夜;为了这一刻,无数英雄的汗水随雨雪纷落;为了这一刻,无数白衣天使携手连成守护生命的长城。去时风雨锁寒江,归来落樱染轻裳。在此,向徐州所有援鄂的、留守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谈建荣李玉峰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