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通太村地处孤北洼地,曾是有名的“锅底塘”,近年来,通太村积极推进产业振兴、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振兴之路,昔日的“锅底塘”摇身变为富民的“聚宝盆”。
近日,位于通太村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靖江基地,鱼塘修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开始投入使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长江里的一些珍稀渔种放到这里面,通过人为或者让它自然地进行繁殖。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生态修复、稻鱼共作的实验性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周彦锋说。
去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靖江市签约建设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基地,双方合作推动长江特色水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长江渔业生态修复、稻鱼综合种养等项目,促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水平开发利用。
通太村因其地势低洼,俗称“锅底塘”。过去,每遇江潮暴涨和里下河北水南压,则四水投塘,洪涝夹击,形成灾害。近年来,通太村兴建完善排涝设施,昔日的“锅底塘”变为旱涝保收的米粮仓。今年,通太村又借助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利用现有的水产资源,养殖名特水产品,变粗养为精养。
“我们村与基地合作,流转东芦、西芦,蔡家三个组的农田约250亩田地转租给研究中心作为稻鱼养殖基地的试验田,共同开启‘稻鱼共作’试验,探索综合种养模式,同时村还成立靖江市恒太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劳务、保洁、安全防范为一体全方位服务。这个项目为我们村集体每年预计增加收入30万左右。”通太村村委会主任鞠燕红说。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薄弱地区的特色产业,是快速实现脱贫的高效、有利举措。2015年,种粮大户吴咬春来到通太村,流转了2700亩土地,成立了小吴家庭农场,在村里指导下,他建立绿色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打造通太农产品特色品牌。
“现在大米每年销售都在500万斤,销售额达1500万 。”农场负责人吴咬春说。而家庭农场的成立,在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也为周边的农户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发展特色农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如今,走进通太村,只见田垄水低,绿树成荫,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卷。通太村还将充分利用村地理优势,进一步挖掘村特色产业,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确保脱贫的质量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