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市沈伦镇崇禄村是泰州市经济薄弱村,多年来,该村因地制宜,把组织力量调动充分,把现有材料利用充分,把广大村民带动充分,致力推进环境整治,实现向美丽乡村、兴化市特色村、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的蜕变。

党组织做“突击队”,攻克人心不齐难关
行走在崇禄村,宽平的河岸道路,绿地、小菜园错落有致,原先沿河岸而建的猪圈、茅厕全然不见。村党总支书记
黄来扣告诉记者,全村在环境整治中,累计拆除猪圈等700多处,整理乱地2万多平方米。

2009年,作为全镇最穷、最后进的村,崇禄村在全镇率先启动创建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工作。
人心不齐,就做不成事。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拆除自家猪圈,平毁茅坑,利用上级“户改厕”奖补政策,“无害化”改造茅厕。同时,动员党员积极跟进。为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村里组成一支20多名党员参加的宣传“突击队”。他们分成片,深入各组各户,充分动员各自的亲戚好友,普及环境整治、健康生活的新观念。越来越多的村民动心了,支持并投身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创建是村庄环境的初级整治,正是有了这个初级整治,村里才得以在2017年、2018年获得兴化市特色村、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准入。”黄来扣说。
废旧品变“新建材”,解决资金不足难题
水码头是崇禄村的一大亮点。码头两侧的护墙上垒着一个个“砖垛”,砖垛四至五层,每层8个砖头,青砖红砖搭配。
黄来扣说,村里改造、建设了13座水码头,用的砖头都源自村民拆除的猪圈、旧房,平均一座码头花费不足千元。

在中心河沿码头两侧河岸建设的亲水走廊,更是一道风景。走廊长达1000米,漆成了铁红色,既耐脏又不刺眼。亲水走廊不少材料也是废建材。
2017年,兴化市开展“兴化市特色村”创建,崇禄村成功入选创建试点。特色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除了村庄美丽,还要求基础设施配套健全。
“基础设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而村里年收入只有40万元。”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会“两委”联席会上,黄来扣亮了家底。最终,联席会上形成意见,“不创建就得不到发展,多大脚穿多大鞋,在创美上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在基础设施上,一分钱当作两分钱用,争取项目支持。”
于是,旧砖瓦和生活废品成了“新建材”。孝德文化墙、农耕文化园,公厕,绿地、菜园小矮墙,闸、桥的护栏等,再次利用起来的废旧材料成了新风景。
2018年,崇禄村列入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创建试点,村里运用获得的450万元建设资金建设了三座大桥、实施中心河硬驳岸。
巷道全部整修,公厕布局合理,污水管网覆盖密集居住点,百姓大舞台、村民服务中心,小游园、意趣景观遍布,整个村庄像个大公园。而村里仅投入资金220多万元,包括建设的劳务费。
“泥腿子”做“设计师”,全员参与共建
在位于村庄大花园北侧一方空地上,一座农耕文化墙已成型。

这座农耕文化墙,设计建设均由村里的3名瓦匠完成。“从设计到建设,我们3个人花了3天,边建边改,欣慰的是得到了大家认可。”瓦匠姜宝爱说。
家乡美,需要全民共建。在创建活动中,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让大家参与创建的方案设计,收集110多条意见建议,征求实施项目22个。村民成为创建的主人翁,积极捐工捐物。
村里在外务工的6名泥瓦匠放下城里的活计,回村担任“技术骨干”,仅象征性地收取工钱。村民拆除的猪圈等,不要一分钱补偿,且全部捐出材料。修建滨河道路、小游园,村民无偿让路。村民还在村“两委”指导下,自主成立了三个项目施工监督小组,既节省了资金,又保障了项目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