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乡村史记 | 连云港黄窝:一张紫菜,铺出锦绣致富路
2020-12-30 16:40:00  
1
听新闻

编者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更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康含金量,乡情乡貌变化巨大,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推出“乡村史记”系列报道,8个月来,我们走进全省240多个乡村的田间地头,用笔书写百姓故事,用镜头记录乡村新貌,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力量。

北风吹,紫菜香,渔民收割忙。连云港黄窝村近海的滩涂上,万根竹竿插成块块网框,随风浮动的片片紫菜,是大海的赐予,也是锦绣的编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曾是贫穷落后的小渔村。随着近海资源渐趋枯竭,十网九空成常态,捕鱼为生的黄窝因渔而穷。20年来,村两委多次“试水”,终于探索出养殖紫菜的产业兴村路。

海上紫菜养殖

十网九空,脱贫之途阻且长

“黄窝,南有吕端山,北有桅尖山,中通一洞,面海依山。”据史料记载,黄窝原名“凰窝”,传说凤凰从东海飞来在此栖居。“都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村后山上有很多古老的小叶梧桐。”2000年,退伍军人张立祥由黄窝村村主任转任党支部书记,他说,就是这样一块宝地,曾经穷得让他在乡里抬不起头。

“我十几岁就开始出海捕鱼,80年代那会儿,对虾、乌贼非常多,到1994年的时候,鱼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我们连年亏损。”胡森林家世代捕鱼,90年代,近海鱼类越来越少,他不曾想,捕鱼这条路也有走到头的时候。

在黄村,捕鱼是项大成本“买卖”,更换渔具、修船、购买给养,无一不用钱,村里没有耕田,米、面、菜,样样都得买。2000年,渔民入不敷出,亏损严重,张立祥回忆:“村委们晚上不敢加班,因为加班要开灯,我们穷得付不起电费。”为了省钱,村委大院里唯一一个水龙头也被切掉了。

三面环山的黄窝

“后来,有位老党员告诉我,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他说‘你还年轻,要想办法带大家赚钱’。”一语惊醒33岁的张立祥,他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立誓要大干一场。

然而赚钱的难度远超想象。2000年至2004年,从网箱养鱼到羊栖菜养殖,村两委连续5年碰壁。“海水比较浑浊,夏天海草旺盛,鱼在网箱里缺氧死掉了,养了3年,最后亏得一塌糊涂。羊栖菜上长满了杂草,根本不能吃,养了卖不掉。”

将这几年的经验、教训从头到尾全部分析一遍后,张立祥决定把赌注压在紫菜上。“我们这边以前养过紫菜,当时没有销路,只要打通销路,我们就能赚钱。”但村民们已经被两次失败打击了斗志,张立祥的动员无人回应。“连续几年都亏本,好多人灰心,对我也失去信心了。”

紫菜养殖富口袋,黄窝变成黄金窝

日子越过越穷,年轻人背井离乡,停在港里的渔船渐渐废弃,村里怨声载道。一天,修渔船的金立贵到张立祥家抱怨:“大家都不捕鱼,没人修船,我都失业了!”张立祥自己日子也过得紧巴,他心想:与其一起穷,不如拼一把。于是,他劝金立贵和他一起合伙养紫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要我们挣钱了,大家伙肯定都会愿意养紫菜。”

2004年年底,张立祥多方打听,联系到了南通的一位紫菜收购商。他从银行贷了30万元款,二人一起在近海养了100亩紫菜。收割第一季,部分紫菜腐烂,在江苏海洋大学一位教授的指导下,他们重晾晒紫菜,一周后,紫菜恢复“健康”。“10月初下苗,12月开始收割,一直到次年4月上旬结束。一季生产下来,我们不仅30万元本钱全收回来了,还有5万块钱的结余。”

好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2005年,村两委申请了3000亩养殖海域,分配到各家村民手中。“第二年是个大年景,大家伙都挣钱了。我们村的事一下在乡里炸开了锅。”2009年,黄窝村的76条捕捞渔船全部卖掉,黄窝村开启全民养殖紫菜模式。

村民装卸紫菜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村“两委”发现紫菜养殖配套设施极度缺乏。为了方便村民生产,黄窝先后建了便民渔业码头、渔船维修船台和1700平米大的生产库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装卸转运,以前一个人只能养50亩紫菜,现在能养100亩。”

家家户户养紫菜,合作的加工厂供过于求,2017年,黄窝出现了卖菜难的问题。这时候,在城里工作的张重阳回乡了,还带回了一身紫菜加工的本领。村“两委”决策投资600余万元新建占地2600平米的紫菜加工厂,由张重阳担任负责人。“我2005年就开始接触紫菜加工行业,村里紫菜养殖发展得不错,我也想帮帮村里。”

紫菜加工厂生产线

连云港市凰窝紫菜加工有限公司落成,两条生产线不仅减轻了村里的销售压力,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投产当年就盈利102万元。”

老渔民胡森林2005年退渔上岸后,加入紫菜养殖大军。他感叹:“养紫菜一年能挣七八十万,比捕鱼的时候强多了。”2019年,黄窝村渔业产值1.9亿元,村集体年收入502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万元。

日子越过越红火,黄窝人的干劲更足了。张重阳介绍,“现在这个厂只能做一次加工,我们正在规划紫菜二次加工厂,可以直接生产出脆海苔片、寿司海苔,到时候能赚更多!”

基层治理润人心,乡村旅游引凰来

钱袋子鼓了,村两委建设黄窝的底气就足了。老年生活补助、老年人过节费、养老金、阳光助学奖励……村两委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为村民办实事上,为基层治理打上服务的烙印。

凤仪广场

近年来,厕所革命风靡一时,黄窝也紧跟潮流,旱厕改水,村里无害化卫生厕普及率高达100%。为了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黄窝还新建凤仪广场、生态游园、妇女儿童之家、健康医疗点、生态停车场、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告别四处赊账买粮的困窘,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越来越多,对生活的追求也更上一层楼。

2018年,退休的胡开军在一次旅行中萌生创业灵感,投资10多万元修建自家老宅,村里第一家运营的民宿——龙凰阁客栈诞生了。“我们家的老房子建于60年代,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我想法子设计成了民宿,节假日来我们村玩的游客很多,去年国庆,我家全部满房。”

观景台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今年初,黄窝村两委决定变资源为资产,依托山海相依的良好生态环境创建3A景区。听到这一“呼唤”后,在外地景区担任副经理的张波回村了。涉足旅游21年,他深谙景区经营管理之道,“我们黄窝景区现在占地4000多亩,有山、有泉、有林、有海,发展潜力巨大。”9月,连云港凰窝景区正式营业,皇古洞、龙潭涧、龙凤树、喊泉等自然景观独具一格,水果采摘、中药种植园、海上紫菜养殖观光等游览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一村一景,雏形初显。

“我们希望两年内升级成4A级景区,到时候景中有村,村中有景。”张波表示,未来,黄窝景区还将依靠临海优势,打造海天浴场、海上乐园等游乐项目,让黄窝更美,让游客更多。

“我们已经委托省城乡设计院和江苏海洋大学为我们做‘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预计明年,将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滨海餐饮中心、特色产业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张立祥表示,黄窝已经走好了产业兴旺这步棋,接下来,将引导渔民上岸发展旅游服务,鼓励村民改造自家房屋开设“民宿”“农家乐”,把村民变成集体经济的股民,把黄窝的“蛋糕”越做越大。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连云港;黄窝村
责编:陈淼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