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扶贫路上的诗和远方
2020-10-21 15: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留红  
1
听新闻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脱贫致富是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美好期盼,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他们的诗和远方。泰兴市广陵镇顾周村地处广陵集镇新区以北,宁通高速广陵出口以南,共有20个村民小组,人口2452人,总面积4413亩,耕地2191亩,常住户708户,党员82人,在职在编干部6人。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任顾周村“第一书记”。三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115万元增长至5832万元,村级负债从243万元降低至21万元,91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真情帮扶,奋力拔穷根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挂扶工作中,我通过召开座谈会、扶贫APP信息录入、入户走访、节日慰问等活动的开展,对每户的户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因人施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做到家庭情况清、求职愿望清、培训需求清、个人技能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从“输血”变“造血”,帮助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在与低收入农户的一次次交流中拉近距离、促进感情、解决问题,做到了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的无缝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大多数贫困群众都有自我脱贫、自我改变贫困面貌的迫切愿望和行动,但也有“扶不起来”的贫困户,他们不是没有劳动能力,不是行动不便,而是缺乏勤劳实干的品质,缺乏脱贫致富的斗志。我联系的杨克明户,老婆鲁廷燕是个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无劳动能力,女儿杨娟因为要照顾母亲也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靠着杨克明不多的打工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果家里有个人生病,经济上更会不堪重负。经过我几次的劝说和思想帮扶后,他们一家慢慢地转变了安于贫困的思想意识,杨娟就近到镇上的企业打工,月工资2000多元,每天起早带晚照顾好母亲、做好家务,虽然辛苦一点,但家里的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我再去走访的时候,杨娟脸上也多了幸福的笑容,对生活有了信心。

坚持一个不少、一户不漏地精准扶贫,必须充分调动群众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内生动力。5组的党员钱国祥当过兵,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有致富的强烈愿望,苦于没有致富技能和项目,问他如何脱贫,也是一筹莫展。在村两委的协调帮助下,他承包了4—8组的泵站,并在村头开了小店,经营生活日用品、农用物资等,年收入达35万元。每次我从他的小店门口经过,钱国祥总是热情地招呼我,总想塞两罐牛奶、红茶等表示感谢。10组的党员杨恒俊,老实巴交的,在得知他有养猪的技能后,我鼓励他搞家庭养殖,带他到邻近村的养殖户家中学习经营方法,帮助落实帮扶资金5000元购买了苗猪和小羊羔,当年创收3万多元。后来,他又在家门前的小河边养殖了一大群麻鸭,成了村里的“明星养殖户”。村里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更加滋润起来。

开源节流,鼓起钱袋子

2015年,顾周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负债243万元,沉重的债务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除鱼塘发包、土地厂房租赁外,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村集体无钱办事。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村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收支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

围绕“税源增长、资源开发、资产租赁、资金运营、服务创收、旅游观光”等基本路径,我结合顾周村实际情况,反复研究,拿出了招商引税、高炮广告牌租赁、发展旅游业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找准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扶贫工作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我坚持化债、转型、求效,列出任务清单,逐项细化目标,明确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策实。通过“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总结、一季一分析”的方式,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选准好路子,强化联帮带。2016年8月,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和行政审批局联合出资256万元,在宁通高速顾周10组段新建高炮广告牌两座,并落实城东工业园区、国土局两个租赁单位,每年租金各5万元。村办公室东边有7间平房和3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以前一直租赁给一外地老板办厂,因经营不善,企业倒了,租金也没有收到。后来我们把资产盘活起来,重新租赁,年租金45万元。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村委会在高速出口的东边征地22亩,新建7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租赁给一企业做仓储,年租金75万元。以上几项措施的落实,顾周村当年的集体收入达286万元,增长了17倍。

村委会积极创办合作社,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外地能人到村承租耕地,种植草莓、韭菜、西瓜、桃子、荷藕等,由传统的稻麦两熟转变为无粮村,创建成特色田园乡村。村领导班子注重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承包人每年上缴土地流转服务费每亩50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农户既享受了土地租金,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种植大户处务工,实现了农户增收、合作社壮大、村集体获益的“三赢”目标,精准激活一盘棋。2017年,顾周村提前2年脱贫,集体经济收入超额完成35万元的目标任务。2018年,顾周村在镇工业集聚区认购标准厂房2000平方米,厂房租金每年可增收20万元。招商引税政策让村干部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村两委会一班人充分发挥在外能人的潜能,加大招商引税的力度,2018年、2019年的税收奖金分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23万元。几年来,挂钩帮扶单位支出帮扶资金83万元,村两委会上争资金290万元,顾周村逐步有了有钱办事的底气。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别是中华红枫园建成开放后,村庄环境面貌大大改善,需要开支的公益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路灯电费等费用也大幅度上涨。我倡导规范管理,全体党员干部带头,引导村民自觉做好家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写进村规民约,村里省下了一大笔的保洁费用,也形成了较好的村风民风。在化解村级债务方面,村两委会坚持先偿还村内债务,如拖欠的村干部工资等,再偿还村外债务,如基础设施投入的工程款,此项举措得到了广大干群的认可和支持。村干部摒弃了本位主义思想和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思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强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聚焦民生,旧貌换新颜

知民情,顺民意,只有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坚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围绕“三送”和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增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履行服务承诺,做好每件事,干好每一天,农村环境面貌、配套设施、道路交通有了质的提升。

为改善人居环境,我牵头组织制定了顾周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进程,落实好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建设村民集中居住点1个,新增基础设施投入280万元(不含上级投资),铺设水泥路道5300米,安装路灯210盏,整治河道2条1300米,植树4200棵,建成路道、河坡绿化带2200米;建公厕1座;建垃圾站4座,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8%;建成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400平方米,设立农村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大厅)便民服务。行路难、增收难、管理难等问题被一个个迎刃而解,2020年村里还将建成物流仓储园、电子加工园。

村两委会坚持富民优先,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纯农户比例年均下降10%,贫困人口比重低于7%;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带动农户650户,转移劳动力3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率100%,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95%。顾周村相继创建成市级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无访村、村民自治示范村。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洁净的村庄道路、屋前屋后的绿树红花、别致又诗意的民居,处处是美景,像一幅淡雅的生态画卷,村民的获得感更强了。在村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见证着村庄环境的变化,感受着乡亲们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他们用勤劳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富起来、美起来的赞歌,我为和他们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自豪。

三年的扶贫实践,让我深深地体悟到:扶贫干部只有沉入基层、埋头苦干,才能有效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发动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才能把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坚强力量、党的号召要求、党的纪律规矩、党的关心服务全面落实到基层,形成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扶贫路上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一点点的关心、一丝丝的温暖让干部群众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态为本、绿色崛起、旅游兴村、共享小康”的目标定位,让顾周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新路子,祝愿他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张留红 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标签:扶贫;顾周;集体经济收入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