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扎根渔村十六年誓让旧貌换新颜
2020-10-21 15: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德宝  
1
听新闻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地处邵伯湖西畔,是全区唯一从事渔业生产的专业渔业行政村,全村陆地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曾经的沿湖村,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渔民最大的特点是“苦”“穷”二字。说他们“苦”,一是渔民以船为家,一家两三代人蜗居在只有45平方米的船上,享受不到现代文明的幸福。至于“穷”,用渔民自己的话讲:“鱼死不闭眼,渔民挣钱用不到晚”“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沿湖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就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也是众多渔民乡亲中的一分子。从2004年5月担任沿湖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在全市率先组织成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监督会”“党员审议会”等三项组织,坚持“还权于民”,凝聚民心为基础。充分挖掘沿湖资源优势,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整荒滩、建小区、搞旅游、抓发展、转风气、提精神,努力改变渔村旧面貌,推动曾经的“渔花子村”逐步变成村美民富的“网红渔村”。16年来,村民人均纯收入从4000元发展到32000元,村集体收入增长了三十倍。沿湖村先后获得“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特色村”等荣誉,并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江苏卫视等国家、省、市媒体关注报道。

一、发挥脱贫致富“领头羊”作用,努力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2004年5月,经过镇党委考察,决定让我担任区划调整后沿湖村的党总支书记,当时的沿湖村可以用“一片混乱”来概括,一是领导班子不健全,原来的两个村和一个水产养殖场合并后,5年换了三任村书记。二是人心混乱,村民看到邻村修了公路,安装了路灯,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唯独沿湖村仍然是江山依旧,面貌未改,看不到希望,乡亲们抱有怨气。三是经济落后,村里多年没有办理公共事业项目,集体资产“一无所有”,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村各项经济指标都是倒数第一,而村民则被邻村群众称做“鱼花子”。村民们无奈地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沿湖村渔民抬不起头”。

面对困难,我利用水面资源,决心带领渔民走网箱特色养殖之路,三年时间发展了万亩养殖水面,并请来省、市的水产专家给大家上养殖技术培训班,跑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帮村民购水产苗种和了解水产品销售行情,村里的养殖业不断发展,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速,作为重要的清水北上输送廊道,邵伯湖因高密度的水产养殖不堪重负,单纯依赖靠湖吃湖只会坐吃山空。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又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渔文化”资源,提出“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我多次到北京邀请专家,以“渔隐”为主题,推出“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的特色乡村游。组织村民与浙江、宜兴、江宁等地乡村旅游创业典型结对,借鉴学习餐饮技术、运营经验、经营思维。村里成立了腾浪渔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扬州“湖上人家”生态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印象邵伯湖”系列商标。

乡村旅游启动后,我更是积极为创业者加油鼓劲、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我的带动下,一批致富能手脱颖而出,全村近40户村民当起了老板,300多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产业,渔民们赚得盆丰钵满。2019年,沿湖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增加旅游收入近2300万元,村民通过发展渔家乐、民宿等走上了致富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马明斌、沈刚自小在渔船上长大的渔民发展故事,一家上了《新闻联播》,一家上了《英国卫报》,渔民真正扬眉吐气了。

为了在发展的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我长期坚持力所能及帮扶资助村内的困难家庭,最多的家庭累计资助超过万元,三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另外我还组织成立村里的“渔美”物业公司,给村里的30多名外出就业不便和家庭困难的人员在家门口创造就业岗位。

二、发挥传播文明“带头人”作用,努力让村民精神“富”起来

多年来,我在带领广大村民“富口袋”的同时也不忘“富脑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保持着传统的质朴和纯粹,又充满了诚信守法、务实进取的正能量。

我通过向村里的老渔民请教,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并从鱼技、渔歌、鱼祭、鱼饮、渔俗等多个方面,形成了2万多字的沿湖渔文化材料。以此为基础,村里围绕传承渔家传统习俗,规划建设了渔文化博物馆,组织起一支俏渔娘宣传队,举办了系列特色渔事渔节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同时,村里借助乡土人才、乡贤等力量,构建了“新渔民学习苑”“渔家学堂”“乡贤工作室”“渔家书房”等特色载体,帮助广大村民在比学赶超中增强致富本领,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破除陈规陋习、引领社会风尚、涵养文明乡风。

沿湖村一天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改变,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清廉之骨。自当上了村书记后,我对自己的家人约法三章:一是不得收任何人的礼;二是凡是村里的决定规定,家里人要带头执行;三是家人不得干涉村务。2012年,我有一个亲戚想承包湖区两千多亩的芡实资源,他私下和部分村民代表谈好了承包费用为30万元。许多的村民小算盘一打,这笔钱平均每户可分到2000-3000元,于是纷纷要求承包给我的这位亲戚。知道情况后,我立即通知村民代表终止和这位亲戚的洽谈,明确要实行公开招标。结果在9月12日实行芡实公开招标时,一个外地客商以75万元中标,当年最多每户村民分到了5120元芡实承包收入,这也是沿湖村历史上分配现金到户最多的一次。捧着厚厚的一沓钞票,许多村民情不自禁地说:“书记做事行得正,芡实发财大家都有份。”

三、发挥绿色生态“守护者”作用,努力让村庄颜值“美”起来

今天的沿湖,有的是一望无际的清水、错落有致的绿荫、干净整洁的堂前屋后和欢声笑语忙前忙后的人们,犹如世外桃源。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响应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用心呵护碧水蓝天。随着“263”环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在广大村民支持配合下,沿湖村启动了大规模的退养还湖工程,退鱼塘,拆围网,退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注重强化退养区日常环境管护,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攻坚。目前,村内所有河道全部贯通,污水管网小型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点一应俱全。退养还湖后,水质明显改善,湖里鱼虾蟹和岸边珍稀鸟类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发展旅游、退养还湖、告别“水上飘”后,原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住哪里?为了彻底改善渔民们的生活状况,村里决定让他们逐步上岸定居,渔民们听到这个消息,个个欢呼雀跃。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土地,我和干部群众一起将邵伯湖大堤下的200多亩荒滩水塘改造成宅基地,没有资金,我就去找政府部门,向领导反映渔民的生活状况和诉求,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获得了启动资金。在改造宅基地的七年多时间,我坚持每天7点之前第一个到工地,晚上工人收工才回家。如今的邵伯湖畔,矗立着一大片独栋小别墅,乳白色墙面砖、清一色琉璃瓦、亮堂堂大客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低矮破旧的雨棚已不见踪迹。村民们都说,在水上漂了大半辈子,如今居然住上别墅,过去想都不敢想。同时,沿湖村按照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持续提档升级,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愈发完善。

在担任村书记的16年里,我努力履行当初对村民的承诺。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我收获的是村民的信任,换来的是基层组织的和谐稳定;收获的是渔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换来的是渔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刘德宝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总支书记) 

标签:渔村;旧貌换新颜;村民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