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难忘渔沟这段情
2020-10-21 13: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彭雷  
1
听新闻

2016年2月25日,阳光和煦,春寒尚未褪尽。我们一行22人,来自省级机关、院校和企业,组成了省委帮扶工作队,风尘仆仆来到了淮阴区。第二天上午,我和省经信委的两名同志被组织上分到了渔沟镇,开始了我们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帮扶之旅。

九时,我们到达渔沟镇政府。我曾在日记里这样表述那份最初的情感:“当我踏进渔沟镇的那一刻,心便安稳了。一路上,80后美女书记胡娟娟娓娓动听的介绍,让我之前所有的臆想、猜测和期盼终于回到现实,好像有一条界限似的,迈过了那个时间节点后,所有盼望与徨彷的心绪都安静了。一下车便有一股泥土的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悠远、浑厚还带着些许苍凉,时间也在那一刻也放缓了速度,让我不必那么慌张。”

走进新民

渔沟镇在淮安的西北角,离城区约20公里。自秦朝建置,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曾有诗记述:“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渔沟镇是江苏重点中心镇,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内户籍人口约10万,镇域总面积达1555平方公里,325省道穿镇而过,淮沭河像一条玉带轻轻缠在渔沟镇的腰间。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唐朝名将罗成攻打的白玉关就是现在的渔沟镇。老街上古色古香的牌楼好似在诉说她那往日的繁华与苍凉。

我帮扶的是渔沟新民村。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子,满眼看到的不是贫穷,不是落后,而是家乡的味道。我是农民的孩子,在田野的怀抱里长大,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所以新民村带给我的是熟悉,是满满的归属感。我感谢那些带领我的家乡人民慢慢走向富裕路的党员干部,同样,当踏进新民村时,我想到的也是如何去帮助这个村子,去慢慢的改变她,让她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一周,我开始走访。在这里我又一次真实地看到了苏北农村的缩影。全村有低保户19户、39人,五保户11户、12人,集中供养3人,身体残疾40人,42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共139户、477人。沉甸甸的数字,一股莫名的压力袭上心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曾对中国的领导人说,中国的经济有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二是人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总书记审时度势部署脱贫攻坚战,提出乡村振兴。

新民村没有产业,集体经济为零,怎么办?只有和“两委”班子带头干。

通过与村支书、主任等“两委”成员交流谈心,一起查找致贫症节,找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新民村的两年发展规划。把所有低收入户基本情况全部登记入册,完成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三个层次归类整理,便于因户、因人施策。在此期间,带领村“两委”成员到隔壁的省级示范村杨庙村和江宁、泗洪等发展较好的镇村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宽富民强村的思路和举措,营造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期流转土地500亩,试点种植高效农业;在村部附近辟出一块场地,引进农资开展经营,便民利民;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展鸡、鸭、猪养殖等等。通过共同努力,村里的经济发展渐渐有了起色。

铺路修渠

在去村民家中走访的路上,是一场泥泞的旅途。入夏后,雨水渐丰,进村的路狭窄泥泞,又湿又滑。靠近河岸边4组、5组的村民每次出村进镇都要绕老远的路,很多时候只能从岸边的小土堆上“另辟蹊径”。晴天还好,村民们也就多绕几步,但一到雨天,他们可就犯了难,土堆上的污泥被雨水冲到路面上,让本就不宽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根本没办法下脚。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将这一问题向“娘家”省委研究室汇报,室领导很重视,当即与省交通厅公路局联系,通过积极争取,200万元的修路资金很快下来了。不到三个月,一条长47公里、宽4米的便民乡道从村里一直通到村外的主干道上。到了秋天的雨季,路上再也没有了泥泞,看到行走赶路村民们的笑脸,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趁热打铁,路铺好了,我又紧接着实施新民村村部及周边环境改造。会同镇党委政府,向市经信委、淮阴区政府办等单位争取帮扶资金40万元,对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李庄、相庄两个电站和村内水利设施进行更新修缮,修建了200米长的水渠护坡。对村部原有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造,装修了会议室和老年活动室,修建了卫生间,购置了办公桌椅,又从研究室求助了一批办公电脑,空调、WIFI样样齐全,完善了村部服务功能,村干部办公舒心了,老百姓办事也不再难找人。同时,我们还针对村里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捐资助学

2016年7月11日,新民村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暑期大礼包,省委研究室的叔叔们给他们送来了一笔助学金。9岁的何潇家庭贫困,父母常年生病,家中没有劳动力,暑假过后的他就要上三年级了,有了这笔助学金,孩子的父亲何兆中觉得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像何潇一样接受捐助的孩子渔沟镇一共有31个。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走访中,我了解到村里有好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水平很低,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有的甚至无法顺利的完成学业。我想不只是我,其他人也一样,如果见到那群孩子,见到他们求助的眼神,看到他们的艰苦,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要去帮助他们。

我在了解准确情况后,及时向研究室机关党委领导汇报,一次又一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原本我们单位对口支援盱眙县何桥镇,后来室领导综合考虑,决定将资助点选在我帮扶的渔沟镇。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那天当我们把捐资助学款发放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看到了孩子们脸上幸福而又纯粹的笑容,这让我记忆犹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孩子就是国家的希望,只有从小抓教育,在他们心灵播下阳光的种子,不抛弃、不放弃,贫困才会远离我们,国家才能够真正走向文明富强。

引进企业

这里有着最朴实的农民,最原始的耕作方式,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渔沟镇是市、区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如果能引进企业就可以与村里税收分成。一方面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还可为当地解决就业,改善群众生活。

于是,我开始留意有意愿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机缘巧合之下,我在朋友口中得知与渔沟毗邻的宿迁市三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想要扩大规模,正在寻找厂地,我便主动到该公司了解情况。可企业老板连续下来考察4趟,最后也没达成一致,我当时也觉得很伤脑筋。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成想,和该企业一同来考察的福建闽泉企业的老板蔡荣昭却上了心,表示很感兴趣。经过与镇主要领导的共同努力,最终福建闽泉纺织在渔沟工业园区落地生根,原先废弃的厂房腾笼换鸟,于是有了今天的淮安闽泉纺织。

目前,闽泉纺织项目已成为渔沟镇体量最大的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项目所需的7幢标准化厂房已于当年建成,所有设备2017年初已进厂投入使用,当年还入了市重点项目库。目前已实现年开票销售45亿元,入库税收600万元。

给镇里带来的收益自不必说,新民村也成了该项目落户的最大受益者。项目的税收每年要给村里分红,分得的收入全部充实到村集体。不仅如此,村民也可以就近在企业打工,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也慢慢开始提高。熟练工一个月能拿5000多,不比在城里打工差。目前,企业已为当地解决了200多人就业。

改善生活

在铺路修渠、捐资助学、引进企业之后,新民村百姓的钱袋子开始慢慢的鼓起来了,相伴而来的便是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我一直秉持着一个观念,发展不仅仅只是物质改善,更多的是要满足村民精神需要。每当夜幕降临,新民村便一片黑暗,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村中路灯极少,仅存的几个也是破损不堪,灯光微弱,村民们都还保持着最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

不仅要让村民们富起来,也要让他们打心底里乐起来。我与村两委商量,原有的村民文化广场已破败不堪,“建个村民文化广场”提议立即得到当地干群的支持。镇党委书记胡娟娟还亲自请来市园林局的规划设计师,现场设计、指导。

很快广场建设完工了,路灯也装好了,晚上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人渐渐地多了。我还向工作队专门申请经费购置了几套石桌石凳,供村民打牌下象棋,村民生活开始逐渐与城市接轨。

这一切都是我们江苏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指示的一个缩影,我们集中了有限资源和优势,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我们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做到脱贫不脱钩,致富不罢休。

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在渔沟镇的一年多时间里,和村民们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我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故乡,看着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民村,我仿佛能够看到不远处它光明的未来,这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我和村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非常开心来到新民村,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里的“第一书记”,为百姓干了一些实事,我想,比起我个人的成绩,新民村的发展和转变才是最值得我回味和骄傲的。

(作者:彭雷 省委研究室2016-2017年度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员) 

标签:帮扶;研究室;淮阴区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