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感悟领袖风范 感悟思想伟力 感悟为民情怀
——江苏青年思政教师畅谈学习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体会
2021-03-09 16:46: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编者按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播出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受到持续好评。节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聚焦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绿色、共享、自信、奋斗、梦想等话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折射出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创新手法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思想伟力和为民情怀。为让更多读者感受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魅力,本期“新论”特邀省内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思政教师,畅谈这档富有深度和温度的节目带来的深刻启迪,敬请关注。

【初心】 

展望前路 不忘来路 

季 勇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的首集主题是“初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礼记》中的一句典故:“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所谓“众”即人民,“得众”意味着受到人民的拥戴。这句典故以显白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拥戴,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既是一条传统的民本原则,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政治经验。】

新中国绝不是旧社会,中国共产党更不是封建统治者。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执政成效根本标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而党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的历史。回顾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无论付出何种代价牺牲,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点都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所有这些都在用铁一般的事实谱写着赤诚的建党初心。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立党的初心,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梁家河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深刻体会到当地群众吃饱肚子的迫切需要,时刻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让老百姓饱餐一顿肉、经常吃上肉”。他将这种热切的向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带领组织群众建立知青淤地坝、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铁业社、裁缝社、供销店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虽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比登天还难,但正是在同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在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寻找到了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牢固树立起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和决心。

历史在记录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出它的时代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具体化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完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时不我待地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到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领域实行面向人民新期待的改革措施,党中央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望前路,不忘来时路。目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把握未来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毫不动摇地与人民同行,把使命刻在党员骨子里,把初心写在中华大地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信仰】 

把准思想之舵 补足精神之钙 

黎心竹

【信仰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二集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引用的王阳明规劝弟子的一句肺腑之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曾引苏轼《晁错论》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用以勉励青年人保持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理想,以家国天下为先,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志向是人生航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实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不坠青云之志,不负青春韶华。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青年人应当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大事者必先立大志”的精神力量,树立伟大理想,怀有远大目标,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钧重担。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伟大信仰。近代中国,有陈望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感慨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亦有恽代英、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员秉持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在南京雨花台慷慨赴死;“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前赴后继的革命烈士在中国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信念而战,为中华民族而战。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一次次绝处逢生,越挫越勇,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取得了伟大胜利。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信仰是滋养青年人的阳光和雨露,是青年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青年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不竭动力。理想信念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之钙,也是青年人奋力前行的思想之舵。如果握不好思想之舵,缺失了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身体”就会患上“软骨病”,面临寸步难行的困局。唯有正心养性,坚定信念,坚守信仰,信仰之基才能更加牢固,精神之钙才能更加充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才能够始终踏在奋勇前行的大路上,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人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中不断汲取信念之火、信仰之光,树立伟大理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生信念,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忠诚】 

立于前进路上 刻在内心深处 

徐天娜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三集讲的是“忠诚”。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石头可以被破碎,但不可以改变它坚硬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可以改变它赤红颜色。这句话的下文是“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表示豪杰之士能洁身自好者,其气节不可玷污,就像石之坚、丹之赤。】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中引用的这一典故,充分彰显了红军战士在艰苦革命年代抱定理想信念不变更的忠诚品质。“天下至德,莫大乎忠。”道德最高的境界就是忠诚,忠诚是每个人书写壮丽人生的基本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忠诚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誓言和承诺,是共产党员需要具备的基本优秀品格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上,共产党员的忠诚品格是确保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党史是一座宝库,党史中充满了共产党员忠诚品格的内容。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共产党员要做到在诱惑面前不心动、在危难面前不畏缩、在死亡面前不惧怕,关键就是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在困难达到极限、挑战达到极限、生存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大无畏精神是战胜磨难的基石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将信仰共产主义的忠诚融入捍卫中华民族生存的忠诚之内,以“中流砥柱”之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续写忠诚之心,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忠诚,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党史可以激发忠诚、促进忠诚、升华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党性、第一位的要求,是党保持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石。所有党员必须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党、忠于组织、忠于信仰、忠于人民。忠诚,不仅要立于每位共产党员的前进道路上,更要刻在每位共产党员的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担当】 

勇担使命 勇扛责任 

朱小娟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谈到“担当”时,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诗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所写的《四哀诗·李钦叔》,原句是“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何为担当?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担当精神的弘扬?答案就是,担当是中国精神的脊梁,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北宋先贤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内在天赋。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奋斗,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担当是人民的期望,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应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深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抑或是面对艰巨复杂的问题、急难险重的任务时,中国共产党人都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或者“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而是努力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斗争精神,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应有贡献,如此才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担当是改革的动力,是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改革往往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常与困难相伴而行,而改革越困难,就越需要担当。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好、用活,才能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还致力于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关于这一点,在全球疫情防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不但率先有效控制疫情,而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充分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担当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具备的素养。只有人人明职责、敢担当、能作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即使我们不为官,不用牢记“为官避事平生耻”,也应该有一颗“视死如归社稷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中国人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爱国】 

把个人理想 融入国家命运 

王慧莹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五集《愿得此身长报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的用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千古传颂的《岳阳楼记》,深切地表达了范仲淹“忧其民忧其君”的爱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胸襟抱负,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也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带来诸多启示。】

爱国从来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富含多重意蕴和丰富内容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鲜明特点、表达形式和践行方式。我国自古就不乏像范仲淹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爱国知识分子,无论是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不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和心系国家命运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国家和民族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不因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动摇、而改变,用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息息相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就要清醒认识我国基本国情,保持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蕴含着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的优秀品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同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我们既要坚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胜信念,又要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困难挑战有心理准备和实际行动,抓住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作为新时代的江苏青年,更要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在探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发有为的力量,为共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诚信】 

言而有信 行而有诚 

孙会娟

【“一言为重百金轻”,以“诚信”为主题词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六集解读,在关乎诚信问题的义利、轻重间给出了清晰回答。讲诚信、重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诚信、信义的经典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诚信做出内容丰富的重要论述,将诚信价值由个人德性涵养延伸至国家治理理念,将失信治理方式从以道德教育为主转向德治与法治并重,以人际诚信、经济诚信、社会诚信、政治诚信、国际诚信等多主体、多层次制度建设,共建诚信社会、诚信中国。

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指一种真实的、诚实的心意或心态,信则主要指信从信任的行为或守信行为的一种确认。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于中,信于外,“言必信,行必果”,心意真诚方能信守约定。“人无信不立”。从主体内在道德要求看,诚信主要指个人的自我修养及由此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质、德性和境界,是君子修身的应有之义。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人际领域,人际诚信要求每个人说话要“言忠信”,办事要“敬事而信”,待人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表明诚信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认可的道德与价值追求。

“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作为经济领域中的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石,是经商活动的首要原则;“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社会诚信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主要包括法制性的社会诚信和道德性的社会诚信;“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政治诚信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诚信,即政府的公信力始终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孔子曾将治国之道概括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治国从政当以取信于民为主旨和根本。永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信诺。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从制度层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诚信习惯和诚信文化。诚信既需要德治教化,也需要法治保障,只有通过惩恶扬善的有效机制,才能营造出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社会环境,才能为个人的诚信品格和守信努力在制度保障下保驾护航。

以诚信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养成,新时代依然需要每个人做言而有信、行为有诚、心中有敬的当代君子,加强自身修养,涵养守信品行,诚信中国需要你我的个体担当。同时,要将诚信价值置于一切制度设计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制度建设,预防失信行为,加大法治力度,严惩失信行为,以诚信法治社会培育诚信法治人格。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诚信教育纳入到法律实践和制度建设中来,德法并举,切实实现诚信价值理念与诚信行为的互动转化。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 

引领发展 第一动力 

范渊凯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七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关于“创新”的典故展开解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大意是:周国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却在革新。自周公“制礼作乐”以降,世界上诸多古代文明璀璨一时,却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虽经历沧桑仍绵延不绝,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我们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创新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就是动态的,始终认为世界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指的是宇宙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导我们应该效法天宇运行不息。《论语》中也提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在劝诫君子要效法水流不断前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传统哲学并未呈现出悲观消极的情绪,而是抱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乐观态度。孔子曾说“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年不能安之若素,而应积极作为、奋发进取,努力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精神内核。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中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唯物辩证法突出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无论是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抑或旧事物灭亡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的观点等,都突出体现着能动性,内含着创造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有力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和部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是中国传统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展现。

青年是创新创造的新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而这支年轻的团队创造了奇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人应当走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努力成为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绿色】 

绘就发展 “最美底色” 

韩昌跃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八集中提到一个典故:“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节选自《荀子·天论》。这个典故蕴含着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深刻道理。】

绿色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等也曾是自然环境优美地区。但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教训深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同时,需要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为基础,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享】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周 丽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九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语出自于《论语·季氏》,这里说的“寡”和“贫”,意指物质上的匮乏;“均”为均匀、均衡;“安”为安定、稳定。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稳定和谐需要内部均衡,如果贫富过于悬殊,社会便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典故启示我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指明价值取向。这一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追求。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一理念,对于我们做好强国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共享是全民共享。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实现全民共享,就是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享是全面共享。“平出于公,公出于道”,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服务体系,从政治和社会领域为每个人设置公平竞争的规则;在文化领域,要实现文化服务均衡;在生态领域,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还人民以青山绿水。“共享”正超越经济领域界限,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全面展开,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方位诉求,释放中国活力。共享是共建共享。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前提。“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努力拼搏方能成就实干兴邦。共享是渐进共享。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前国情下,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全面展开共享发展的制度建构。党的十九大继续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分好“蛋糕”。这是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众志成城,相信在全体人民不懈奋斗下,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信】 

昂首走近 世界舞台中央 

唐忠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十集中引用的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题画诗《墨梅》,原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短短数言,大国领袖的自信溢于言表。2021年出版的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世界需要读懂中国。针对一些人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近年来,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疯狂“退群”,导致全球治理危机加剧。与此同时,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启了全方位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破解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完全应该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五大举措,其中第四点尤为值得关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地说:“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自信的中国,更有底气,也更有智慧和能力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奋斗】 

磨砺青春 升华人生 

曾 晨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十一集《敢教日月换新天》中,提到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出自刘昼《刘子·崇学》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勉励广大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勤学修德、务实奋斗。细品这句诗词,从“三寸之坎”到“万仞之深”,可以说是困难丛生、举步维艰,但依旧没有阻挡住“凿井人”的坚韧意志。】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凿井人”筚路蓝缕、手胼足胝,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创造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奋斗精神的“源头”又从何而来?我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人的血液里传承着奋斗的基因。正如典故中班超出使西域三十余年,凭一己之力平定五十余国。如今,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上,一条条公路铁路、一架架桥梁隧道、一片片工厂园区、一座座医院学校在共和国落地扎根,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班超”们奋斗的身影,离不开中国人骨子里传承的奋斗基因。二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成为砥砺奋斗的推进器。时代前行从来不会止步,改革发展的浪潮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依然面对着时代的“新考卷”。三是共产党人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无坚不摧的武器就是奋斗。百年风雨兼程、风华正茂,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通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砥砺前进、接续奋斗,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也将以更加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驶向远方。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时代长征的路上,面对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更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要在心中树立远大理想,要在身后留下前行足迹。18岁边防战士陈红军用热血和生命卫国戍边,“90后”鲍硕调度嫦娥五号、天问一号探索天际;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群众心中;快递小哥汪勇冒着危险自发接送武汉金银潭医院职工上下班,登上联合国青年榜单……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爱国、担当、自信、开放,骨子里就有着奋斗主旋律,敢于在时代舞台上担大任、唱主角。

“90后”“00后”的人生黄金时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道路非常契合,身为“强国一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广大青年要始终坚持实干奋斗,让青春梦想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中扎根成长,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进姿态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梦想】 

弘扬逐梦精神铸就无悔青春 

张丽霞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最后一集,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典故,这句典故出自清代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学问》,意为志愿归向的地方,再远都能到达,纵然山海尽头,亦不能阻止其追求梦想的步伐。号召广大青年要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敢想敢做,努力创造条件,把梦想变成现实。】

梦想是一种精神力量。人因梦想而坚守,民族因梦想而伟大。中华民族的志向所归就是中国梦,这一梦想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奋勇前进。青年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要树立理想、担当责任、与民同心、与国同进。

毛泽东同志指出,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寄托着希望;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将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仰。

回首百年,中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从形形色色的西方学说和思潮中捕捉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至此,马克思主义理想之根开始深深地融入中华大地,马克思主义之真理磁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追逐中国梦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无悔的理想。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淬炼自己成为专业素养过硬的追梦人,还要成为众多青年学子梦想的引路人,成为时代伟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用青春的力量点燃中国梦,让中国梦成为青春的注脚。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政课教师,要成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把梦想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行动落在实处。共产主义是信仰,马列主义是真经,家国是情怀,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做到信马、懂马、言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更是每一个中国青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以梦为马,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才能不负韶华,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作为青年思政教师,应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坚定信仰,拓宽视野,夯实功底,敢为“人师”,讲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故事,承载起传承经典、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重任,用奋斗创造精彩人生,实干成就辉煌青春。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责编:刘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