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思想周刊·新论】培塑“人民性”的审美观
2020-01-07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的时代需要嘹亮的号角,神圣的使命呼唤强大的艺术竞争力。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生产、艺术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高地”和“智库”,必须着力培育具有高度“人民性”的审美观,方能聚焦国家需求,承担时代责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视角,培养学生在看似琐碎普通的、点滴平凡的、现实的高天厚地里,不断汲取艺术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一是要将艺术灵感的培养厚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万象之中,“任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无一不饱含对时代和人民的观照与回应”。二是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实践”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域和审美胸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艺术手段表达书写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车轮中的伟力,讲好“中国好故事”。三是通过高校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塑造高尚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境界,在创作视角、创作素材、创作主题上彰显“人民性”主旋律。

  培养“为人民抒写情怀”的审美思维,让温润心灵、昭示光明、催人奋进的艺术思维习惯成为审美自觉。一是养成学生在审美思维中的“人民之爱”,通过鲜活可感而非冷漠说教的方式,在艺术感知和体悟中培育学生对人民“爱得深沉”,把握审美思维的正确方向。二是养成学生在审美思维中的“人民之思”,引导学生将爱和情感“移情”到普罗大众的忧乐之中,把人民喜怒哀乐的象征与符号倾注在笔端、倾注在画布、倾注在舞台,创作出更多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优秀作品。三是塑造学生在审美思维中的“人民之美”,弘扬“不为个人的名利患得患失”的艺术风骨,勇于再现、表现和反映深邃的社会现实和昂扬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以讴歌人性中永恒的真善美价值为艺术担当。

  树立“反映人民生活”的审美标准。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对社会道德的判断,审美标准是艺术实践中衡量、评价客体价值时共同遵循的尺度与原则。一是在研究中厘清“艺术真实”,划清“艺术创作”与“媚俗滥造”的界限,进一步对“直观”“主观”“超现实”和“客观真实”等审美标准加以厘清和引导。二是在艺术评价中站稳“人民性”的坚定立场,引导与教育学生感应优秀艺术作品中对人民生活实践、苦难和欢乐的书写,将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观念作为品评艺术、开展审美评价活动的感情依托和审美追求。三是在“立德树人”中摒弃庸俗的审美评价倾向,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主动占据“审美”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大阵地,引导学生在高雅艺术中“悟道”,在思想锤炼中提升艺术修为。

  坚持“贴近生活讴歌民众”的审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积极讴歌时代新貌,将涵育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气壮山河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以贯之的实践主线。一是搭建多种平台,采取有效机制,鼓励学生将目光更多留驻在中国社会现实土壤之上,在审美实践中传达群众经验、大众情感和民众的利益诉求,以艺术良知捍卫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审美权利。二是采取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形式,加快高校艺术场馆向公众开放,走进社区农村和田间地头,让最广大的群众获取艺术新知、感悟艺术魅力,提升全社会审美实践的层次。三是高蹈“清新的风气”,形式上“更接地气”,鲜活、生动、原生态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避免在抽象晦涩、玄妙混杂的概念中陷入脱离群众的“叙事迷宫”,真正向人民奉献出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食粮。(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吉爱明)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