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思想周刊·政声】以城聚才 以才促产 以产兴城
2019-12-17 07: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杨 帆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我国人才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关键命题,为人才工作继往开来、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昆山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定位和推动人才科创工作,解放思想再出发、真抓实干从头越,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以一流城市集聚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产业,以一流产业提升一流城市,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蝉联福布斯最具创新力城市30强县级市第一。

  建一流城市,让人才感受“家”的温度。近年来,昆山破除一味拼人才政策、拼科技项目的单向思维,对标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双重要求,全力打造有温度、有秩序、有魅力的现代化精致城市。编制2035版城市总规和“五区一线”城市客厅特色规划,形成“一廊一园一港”(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科创空间布局,推出科创产业用地(Ma)管理办法,推动传统园区向科创园区转型。高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集成多领域数据,统筹多部门管理,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城市大脑”运行指挥系统。对标世行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打造“1330”不见面审批昆山服务模式,打破部门分割,设立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清单化提供275项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2019年,1575家内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实际利用外资逆势增长,新增585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48个院士项目和一大批高层次双创团队签约落户。

  聚一流人才,为产业提升“智”的高度。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的二重性决定了县域集聚人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由高端引领带动基础夯实。昆山牢牢把握“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要求,争当揽才聚才的“热血尖兵”。对照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分别绘制产业人才分布图谱、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图谱,制定专业引才、平台引才、金融引才、活动引才、企业引才和社会化引才“六大工作法”,“按图索骥”、精准猎才。逐步构建起“1+X”政策体系,建立了多领域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和多个类别的服务政策配套。创新实施“头雁人才”工程,着力支持具备原创科技成果及转化能力,能够支撑产业链迈向高端的创新团队,首批支持2个中科院院士团队各1亿元“包干式”项目资助。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20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件,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人才贡献率达50.9%,人才综合竞争力多年保持全省县市第一。

  育一流产业,助城市加高“创”的浓度。核心技术、一流产业等不来、要不来,在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中体现县域的担当作为,必须尊重创新规律,在将创新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紧密粘合的同时,着力配置一流要素供给、制度供给,打造卓越的创新生态,让一流人才有用武之地,让创新攻坚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依托昆山杜克大学设立运行中美(昆山)科创中心,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创新中心、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推动沪昆创新券通用通兑;链接深圳创新资源,设立运作昆山人才与科创(深圳)联络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节点和国际前沿创新方向,揽聚多学科背景团队,积极推动有效半径内的创新交流与合作,切实加高创新浓度,提升创新效率。充分发挥昆山企业规模大、群落完整的优势,大力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设立运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积极推动昆山工研院改革并强化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撑。计划实施以来,催生了一大批以猎头机构、咨询机构、成果转移机构、评估检测机构为代表的“创新中间体”,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57项,合作金额达3.4亿元。产业圈、人才圈、学术圈互相融合衔接,不仅提升了创新人才归属感,也切实提升了创新环境粘性,形成了“才来昆山、创就精彩”的良好口碑。

  (作者为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