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前沿丨环境美:“含金”更“含绿” 生态高质量
2019-11-19 07: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嘉宾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 方世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廖 宏 (左一) 主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 陈立民(右一)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主办的“强富美高”五年答卷系列访谈,今天推出第三期。本期主题聚焦“环境美”,相关内容同步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交汇点客户端、“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呈现,敬请关注。

  “环境美”取得显著突破

  主持人: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勒的“强富美高”发展蓝图中,“美”有着什么意义和内涵?与“强”“富”“高”之间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方世南:习近平总书记把“环境美”作为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体现了对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江苏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高度紧迫性。

  显然,“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当中,各个定位有着不同的标准和侧重点。经济强是物质基础,百姓富是必然结果。但经济强、百姓富,都离不开一个自然基础,这就是我们的生态基础。经济发展得再好,如果环境被破坏了,老百姓整天生活在雾霾之中,恐怕也难有幸福可言。所以环境美、生态美,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当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自然基础。

  同时,生态文明程度又被视作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社会文明包括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又以生态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所以说,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过程之中,要实现“环境美”,还要打造生态文化,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主持人:五年来,江苏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廖 宏:五年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江苏取得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突出成绩,展现出“环境美”的现实模样。

  从2013到2018年,在全省GDP增长7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6.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全省PM2.5平均浓度由73微克/立方米降至48微克/立方米,下降34.2%;优良天数比率由60.3%上升到68%,提高7.7个百分点。在水环境方面,2018年与2014年相比,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由61.5%上升到69.2%,劣Ⅴ类断面比例由3.8%下降到1%。

  2018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026.4亿元,比2012年的763.7亿元增长34.4%。组织实施2万多项重点治污工程,全省超低排放机组达7260万千瓦、超低排放钢铁产能超过2000万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700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7.3万吨/日,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超过160万吨/年。

  实施“263”专项行动,我省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治理,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国省考断面的“断面长制”,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63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9万件,侦办环境犯罪案件53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575人。此外我省还率先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办法,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偿资金110亿元。

  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主持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在对“环境美”的追求中,我省是如何践行这一生态文明思想的?

  方世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题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署名文章,科学概括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深刻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自觉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严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和本质要求的辩证自然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核和基本要求的自然价值观,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宗旨精神和价值诉求的环境权益观,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思想和整体性指导的生态治理整体观,将“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和刚性约束的环境法治观,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彰显大国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担当和世界性视野的全球生态文明合作建设观等等,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

  五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环境美”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结合江苏实际推进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以坚定的政治责任为打造“环境美”新江苏提供根本遵循,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为打造“环境美”新江苏制定刚性约束,以“环保优先”的指导方针为打造“环境美”新江苏绘制绿色画卷,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方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美丽江苏建设的成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稳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廖 宏:当前,江苏经济已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可以说,我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即将迎来“拐点”,进入绿色经济时代。此时,尤其需要科学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作用机理,主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在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共进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产生正向乘数效应。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由传统粗放增长方式向新兴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应理性看待这种系统与部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而不应质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驻足不前。

  鉴于此,江苏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贯穿、深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以环保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以环保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环保优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绿色为底,打造美丽中国“江苏样本”

  主持人:结合江苏实际,如何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方世南: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说法,很形象地说明了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关系问题。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事实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反过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生态政治学的高度统筹协调好“含金量”与“含绿量”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中有政治,保护环境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是江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江苏必须更加扎实推进生态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不断地完善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生活需要的制度“堤坝”,改变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民生诉求。

  江苏要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使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同步进行。在经济领跑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生态环境领域深层次矛盾,要坚持目标导向、系统思维,以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推动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前列。

  还要注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搞好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能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保障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

  廖 宏:江苏在监管执法、制度改革、社会共治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江苏率先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办法;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提升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配套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推出“环保贷”等等,通过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江苏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走向纵深。

  同时,我们认识到,要推动江苏生态高质量发展,仅依靠末端治理减排潜力有限,调优结构源头、产业升级转型才是上策。为提升绿色竞争力,江苏聚力产业转型,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着重关注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助力绿色经济稳步发展。做“减法”的同时,我们还做“加法”,通过经济增长来提高发展质量,通过经济转型来保障环境改善。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专门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日前,江苏又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将“环境美”置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中,对我们有何启示?

  方世南: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任务,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大踏步地走向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廖 宏:将生态文明建设固化为治理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对江苏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协同管理,将生态环保纳入全空间、全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全社会的社会治理之中。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以排污权交易为例,要建设省级排污权交易平台,设置合理编制、财政经费等配套制度,加强政策研究,形成一系列规范的交易制度和规则,与排污许可证、环境保护税等环境管理制度有机衔接。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互结合。在注重环境治理效果的同时,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要注重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延伸。关停、限产等行政干预手段短期效果明显,但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要更多地运用环保税、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方式,进一步明确环保刚性成本,激发企业主动减排的内生动力。

  构建社会共治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江苏真正成为让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陈立民

  策划:刘庆传 孙敏

  摄影:魏晓敏

  视频:高 波 费念渠

  剪辑:张梦喆 张浦励 杜雅倩

  美编:朱丹清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