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思想周刊·前沿】互联网时代,青年如何坚定信仰
2019-07-16 07: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 陈云云

  陈云云

  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历史进程中,青年的信仰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代命题。这是一个青年信仰培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为艰难的时代。

  信仰是精神之钙、思想之光、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因此,能否做细、做好、做实青年的信仰培育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大局。

  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信仰之于青年的重要性,并且形象生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比喻为人生的“总开关”“压舱石”“总钥匙”“精神之钙”和“金刚不坏之身”。信仰犹如青年精神之“钙”,若缺乏科学而坚定的信仰,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只有“信马”,才会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必然性和正确性。

  互联网时代正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这也使得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面临双重境遇,机遇和挑战并存。

  不论从何种意义上看,互联网的出现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8.29亿,网络普及率达59.6%,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整体网民的44.3%。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百科全书”,已成为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受互联网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群体。互联网已成为青年休闲娱乐、阐述观点、展示自我、情感表达、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价值性、多元性、原创性、全球性、大众性等独特优势。青年作为文化需求相对旺盛、思想比较前卫的特殊群体,势必成为互联网及其话语体系重点“关照”的人群。

  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青年的“第二生存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生活方式、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道德行为。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外部环境变得波诡云谲。毋庸讳言,当前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佛系主义、犬儒主义、宅文化、丧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侵蚀着青年的信仰,使得他们的口号成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胡吃海喝须尽兴”。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元、主体参与度高等优势,为新时代加强、改进和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开辟了全新的实践场域和文化视野。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互联网,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攻坚战,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

  互联网时代,青年如何坚定信仰?一是要刷新培育者的互联网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互联网不仅是“器”,而且也是一种“道”,它是高新技术与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的科学融合。因此,稳妥应对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诸多挑战,提高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思维观念、提升网络素养,掌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打造富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元素的“尖叫产品”。青年的信仰构建,实质就是用青年常用、熟知的图文声像,以喜闻乐见、欢快明了的方式阐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重塑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互联网时代青年信仰培育要以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推出一批能够关注和解答他们所思、所想、所信方面困惑的优秀作品。比如可以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和元素以文字、图片、声音、动漫等形式融入互联网平台,使科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更加“接地气”,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是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情怀的“网络意见领袖”。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为了解决当前“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等突出问题,必须做好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工作,发挥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信仰培育中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互联网时代正能量“意见领袖”具有渗透性教育价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

  青年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既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开展青年信仰“精准”培育工作,构建青年信仰的精神家园;也要规避和应对互联网时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网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创新。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