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前沿|毕业季,带上这些期许再出发
2019-07-02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毕业季,高校校长的临别寄语精彩纷呈,或幽默风趣,或温情脉脉,或睿智博学,道不尽的殷切希望,诉不完的师生情谊。本期“前沿版”摘编了8所大学校长的临别寄语,分享其中的智慧与深情。

  【关键词】 奋斗

  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

  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未来的奋斗之路并非坦途,但正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征程才能成就伟大梦想。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像东大的前辈先贤一样,坚守初心、止于至善。

  希望你们坚守时代使命永无止境。一代代东大的前辈先贤勇担民族大义和强国使命,成为我们肩负时代使命的榜样。罗家伦老校长曾勉励东大学子要担当“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之使命;李四光先生一家三位院士多次转换专业,只为服务国家需要。希望你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永无止境地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希望你们坚定创新发展永无止境。东大以科学名世,在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首任工科主任茅以升自主建成了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竺可桢先生开创了我国气象事业之先河,而南工时期的东大人更是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建设、引领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同学们勇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更加自觉坚定地练就过硬的创新本领,永无止境地推动科技进步。

  希望你们坚持砥砺奋斗永无止境。东大人历来具有诚、朴、雄、伟之精神品格,也有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我认为“雕琢”的内涵是既要坚守初心理想、磨砺至善品格,更要用实际行动砥砺奋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希望同学们将初心理想化为奋斗的勇气和能量,坚持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征程中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小角色也能成为“盖世英雄”

  青春有一万种可能,别怕“多折腾”。人生不是一架精密的仪器,我们无法在二十几岁的年纪设定一生的程序,要趁着年轻,勇于尝试,敢于“折腾”。“折腾”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瞎折腾”,是希望你们不要拒绝变化、不要贪图安逸,更不要不思进取。我校历史上第一位硕士生陈调甫学长,他中学毕业后在家“折腾”化学实验,后来又放弃农校工作,进入东吴大学深造。毕业留校后,他经历八年创办了永利碱厂,生产出国际水准的新产品。当看到外国涂料垄断中国市场时,他又创办了永明漆厂,研发了“灯塔牌”油漆,为新中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第一艘载人飞船涂上了亮丽的中国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别怕“多折腾”,也许你的“折腾”,将掀起人生最美的浪花。

  青春有一千种选择,别怕“走弯路”。面对纷繁的选择,我们无法拥有先知先觉的导航,“走弯路”很平常。但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我校阮长耿院士被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但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艰难曲折。心之所向,就是对的方向。不要让害怕“走弯路”的胆怯,使自己丧失了再出发的勇气,勇敢地走下去,终将收获独一无二的风景。

  青春有一百种成功,别怕“跑龙套”。 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尧老师,他说他也是在“跑龙套”中成长起来的。毕业留校后,他做过辅导员,兼职过人事秘书,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认识和理解大学。王尧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一个人不能放大自己,缩小世界。”我想,不放大自己,也许就是他对“跑龙套”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谁是天生的主角,唯有保持平常心、甘做寻常事,才能厚积薄发,寻找到事业与人生的蓝海。同学们,别怕“跑龙套”, “跑龙套”也能跑出最佳C位,小角色也能成为“盖世英雄”。

  【关键词】 担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聂 宏:

  把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之“大我”

  南航,因国家需要而生,因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生,南航人理应具有“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希望同学们把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之“大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保持鲜亮底色、实现人生价值、诠释“南航担当”。

  正是因为坚持创新驱动,南航才书写了中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第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领域对创新的需求愈加迫切。希望同学们无论是投身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突破思维禁锢,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南航创造”。

  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国家各个领域的开放将会更加深入,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将会更加频繁。希望同学们能够顺应时代趋势,努力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南航声音”。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素养的综合体现。众多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希望同学们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人文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彰显“南航情怀”。

  河海大学校长徐 辉: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传承,是继承,也是自信,更是认同,它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种责任。

  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家国情怀。在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投身国家水利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涌现出以张闻天、陆佑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行业精英。希望这种追求、这种情怀能够在同学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着你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践行和弘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把个人事业牢牢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要传承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我希望你们在该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只要我们坚持奋斗,永远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要传承责任担当。担当,意味着主动付出和奉献、不畏难不推诿,它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本领。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当代青年,你们要担负起时代大任,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

  “一片冰心在报国”

  希望同学们始终秉持“一片冰心在报国”的爱国之心。今年有一首老歌再次传遍大江南北,那就是我们刚才齐声高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里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都表达着每个人对伟大祖国深深的爱和满满的归属感,而爱国之情离不开奋斗之志!就在半个月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海上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这一重大工程的总指挥是我校86级校友——李同玉。李同玉校友和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将爱国情化作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担当,突破了数百项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加速了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这是南理工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典范。希望同学们向同玉校友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勇于创新、实干报国。

  【关键词】 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

  坚守初心,寻找自己的“快乐老家”

  做最好的自己,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我校校友、著名的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他始终坚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长期根植于农村教育,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也就是“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1981年,毕业后的杨瑞清,放弃进城机会,几经波折,来到当时的江浦县五里村小学。那里地处偏僻,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在他看来这些困难都算不上什么。他耐心做村民们的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村民们为之动容。1983年5月,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在矛盾中,他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可是,仅仅干了4个月,杨瑞清就打了辞职报告,他说:“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做乡村教师却不能少我一个。”2000年,杨瑞清入选全国师德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时,他说:“事实证明,我到乡下去,到偏僻的地方去,路子是走对了。这是一种生命的内在力量在牵引着我,去寻找自己的心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个环境,寻找自己的快乐老家。”在这里,也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像杨瑞清校友那样坚守初心,在人生的忙碌中始终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

  不惧权威,但也别做“杠精”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空前多样,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带来的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果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就会盲从盲信、随波逐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激发创新,思想的威力是无穷的。叔本华说,独立的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通过独立思考,我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睿智,能够为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增添更多理性的光辉。

  同学们,独立思考,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丰富思想,提升内涵,拒绝人云亦云的“洗脑”。独立思考,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倔强,不惧权威,求真务实,但绝不能做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杠精”。独立思考,要有“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断不可成为愤世嫉俗的“键盘侠”。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坚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践行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做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新青年。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

  “流浪地球”需要温暖

  审视周遭的社会生活,度量21世纪的人心向背,温暖一词太过珍贵,所以,在你们即将告别南邮,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之际,我想请你们记住:流浪地球需要温暖,温暖是一种可以让你泪流满面的力量,做一个温暖世界的人,这将使你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间需要温暖。今年毕业典礼上,耶鲁大学的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作了“what are you for?”(“你们的追求是什么?”)的演讲。苏校长坦言,“我追求这样一个世界,那里欢迎移民、穷人和被遗忘的人,而不是把他们拒之门外或封住他们的口;在那里,表现出同理心和理解才是成功和美好生活的真正标志。”他追求的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温暖,而不是隔绝、隔膜和排他。用90岁高龄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说,不讲温暖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人间亘古都需要温暖。

  从亘古走到当下,人间需要温暖;从今天走到2075年,流浪的地球更需要温暖。套用《流浪地球》里的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人间无温暖,冰封地球村!

  (本版图片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官方微信。)

标签:奋斗;砥砺奋斗;人生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