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思想周刊·政声】用“全覆盖”赢得“百分百”
2019-06-25 07: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访谈

  记者:如东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沈峻峰(如东县委书记、如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如东以全县域为整体,大力推进实践中心、所、站、点标准化建设,大力度推进志愿服务,逐步实现“3个100%”的全覆盖目标,即:基层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知晓率达到100%,参与志愿服务的当地家庭达到100%,当地居民对文明实践活动满意度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县已建实践所15个、实践站252个、实践点102个、文明实践云平台(电视端、移动端)1个、共建基地2个、服务基地7个,共成立2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15支镇区志愿服务队,发布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近4000条,覆盖机关、镇区、村居(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受益群众达60万人次。

  记者:为了实现全覆盖目标,如东有什么具体做法?

  沈峻峰:我们推动所站建设,打造承上启下的核心圈。按照先行试点、分批挂牌、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围绕“有组织机构、有队伍架构、有规章制度、有项目菜单、有宣传专栏、有活动展示、有特色介绍”标准,大力推进镇村文明实践所站标准化建设,实现村居全覆盖。我们整合七大基地,打造融合牵引的协同圈。充分发挥理论传播、教育服务、全民健身服务、文化旅游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康促进服务、法律和政策服务七大基地融合牵引功能,形成文明实践中心总协调,文明实践服务基地和所、站、点协同推进的服务格局。我们用足宣传平台,打造铺天盖地的传播圈。例如,布置城市小品和宣传标语,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依托“文明实践在如东”“文明如东”等政务微信平台推送主题图文,积极在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文明网、江苏文明网、交汇点进行宣传等。

  在具体服务方面,我们激活多点服务,打造覆盖全域的辐射圈。在每个镇区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覆盖人群的文明实践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扩面增效的有力补充。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例如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晟宝红木文明实践点,组织文化名家、工艺美术师义务为广大市民普及工艺美术知识,宣传和展示如东工艺美术精品,传承工匠精神。吸纳盘活社会志愿组织力量,延伸志愿服务边界。例如江海义工联文明实践七彩益站,成立了交通文明行、健康有道、阳光助学、江海环保行等七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持续开展多类型志愿服务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新风尚。此外,我们还探索网格布局,打造沉底贴边的服务圈。整合资源成立文明实践志愿联络员队伍,按片区建立精准化的服务网络,点对点地收集群众需求,常态化地开展志愿服务。

  记者: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东有什么特点?

  沈峻峰:我们注重分类分众,强化专业服务。去年11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按照志愿者专业能力,划分为垃圾分类、消防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助老助残等服务类别。我们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做实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撑,最大范围地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线上,打造如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将志愿服务的各种形态在电视屏幕上汇集呈现,24万多数字电视用户通过遥控器可以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内容,预约志愿服务。线下,通过网格化,配齐文明实践联络员,点对点地收集群众需求,常态化地开展志愿服务。中心办公室发挥统筹作用,联动线上线下,依托各级文明实践所站,联络各类网格化的志愿服务联络员,完成志愿需求收集、派单、接单、效果评价等。我们呼应“大创建”,打好协同推进的“组合拳”。注重城乡一体,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紧密结合,例如开展以“文明城市你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县高新区社区办牵头各社区居民组建了“啄木鸟”市民巡访团,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倡导文明新风等,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机融合、协同推进。 本报记者 袁 媛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