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智库|建立区域竞合新机制
2019-06-11 07: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 琴  
1
听新闻

  长三角区域发展数十年的历程表明,每个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内部基础、外部环境不同,区域发展的主基调、关键议题和基本路径随之不同,竞合关系和合作模式也必然不同。当下长三角区域竞合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在各地发展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建立以“协同”“共赢”为主基调的新型竞合关系与互动模式,建立新型一体化发展促进机制。

  积极建立包容性政策体系以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驱动,是未来能够对冲逆全球化负效应,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长三角目前不少政策包容性不足,抑制了社会的创新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包容性的人口政策和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吸纳全国各地人口到长三角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改变近年来长三角迁入人口规模不足的状态。其次,需建立包容性的城市政策体系。应提高城市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弹性,在城市中保留必要的低成本生活空间,以此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和功能建构的准则,激发城市活力。

  充分正视竞争的必然性。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是各类要素能够实行跨政区的无障碍流动,与区域内部竞争并不矛盾,相反,唯有通过竞争,才能使资源获得最优化的配置,形成最有效率的发展动力。长三角区域发展几十年的历程也充分表明,区域内的竞争始终是区域一体化的伴生物,并且促成了长三角城市体系不断丰富、产业体系不断充实、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内部竞争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担负国家使命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当下亟待探索新的、具有高度共识度的竞争规则,在共同规则下依规竞争,通过竞争优化资源组合,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实现本土化战略,重构产业链。得益于开放,中国在IT产业、通讯、互联网、AI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的加工制造环节,快速构建了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其基本形态为:“美欧日链主企业-港台代工大王企业-本土供应链企业”。这种全产业链的特征是,链主居主导性和决定性地位,代工大王发挥传递、链接和整合作用,本土供应链企业借力跟进并发挥支撑作用。前二者在中国大陆尚未具有植根性,对政策波动、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动都极为敏感。在这些新兴产业领域,长三角尤其是江苏的产业链有可能因为链主和代工大王的抽离而快速散失。

  因此,长三角地区亟待重构产业链,江苏尤为迫切。需要培育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形成本土化的行业链主-代工大王-供应链企业互相支持与共生的产业链形态与内核,切实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植根性。一方面,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园区经济是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外向型经济的主要载体,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能力强大。应对逆全球化,需要在园区导入各类新企业和新兴产业,并以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品质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积极培育并发展各类产业联盟。培育研发产业联盟,集中资源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的攻关,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链。培育产业链联盟,打造以创新产品为核心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培育市场合作联盟,共享产业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联合采购降低成本,联合开拓创新产品市场。总之,通过培育新型产业生态重构兼具竞争力和良好植根性的本土产业链。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标签:产业链;长三角区域;长三角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