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八院士呼吁:将早期筛查列入防癌国策
2019-03-13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百知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动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国内外的经验早已经证明,采取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等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

  《中国科学报》特别邀请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围绕“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这一主题,呼吁癌症防控早筛、早诊、早治刻不容缓,以期共同推动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调查显示,我国全社会发生的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男性占比58%,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防治费用主要花在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迅速增长,在51~55岁组达到峰值。年龄在45~59岁的中年人占总人口不到20%,却消耗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的47%,说明恶性肿瘤已对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肿瘤60%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加防控投入,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为减轻恶性肿瘤对国民健康与生命的影响作出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美国的癌症总死亡率稳步下降,25年来下降了27%。这得益于其早期诊断、新药研发、防治策略的综合应用。全美的结直肠癌筛查的普及率达到62.4%。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例,死亡病例约100万例。事实证明,预防能够控制发病率上升势头,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癌症的远期发病率,如胃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适宜性筛查技术使得诊断普遍提前。鉴于此,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减少国家医疗支出。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内镜是消化道癌症最得力的“神捕手”,为何我国迟迟未能全面开展?追根溯源,一是传统“插管”胃镜舒适度较差;二是检查不方便;三是内镜操作复杂,基层医疗机构受限较多;四是老百姓缺乏早筛意识。

  由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不用插管,没有创痛也无需麻醉,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胃部精准全面的检查。该项检查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普及,解决了以往胃镜检查接受度差、检查区域受限、操作不便、内镜医师紧缺等弊端,已在全国30个省市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舒适、方便地做筛查。有了这样的“金刚钻”,要物尽其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孙燕:

  我们提倡的防癌四条:(1)远离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控烟和不酗酒、避免肥胖、不吃发霉和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性行为等;(2)每年定期有效筛查,例如适龄人群每年进行血癌指标检查、低剂量胸部CT,乳腺、甲状腺、腹部超声及必要的胃肠镜检查等,对于有家族史的人尤其不可忽视;(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特别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结肠多发性息肉、HPV和HIV感染等;(4)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适当锻炼。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程书钧:

  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已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存在密切联系,正是在基因突变学说的启发下,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获得了重大进展。

  从正常细胞发展到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大多都会经历“癌前病变”阶段,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为侵袭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在“癌前病变”阶段做文章,就可能有效地阻止侵袭性癌症的发生。应将防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癌前病变——早期癌为核心的战略,列为我国恶性肿瘤防治近期及中期(5~15年)规划的重心。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在过去的20年,美国患癌人群总死亡率已经下降25%,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态势,未见拐点。对此,我有以下的倡议:首先,加强肿瘤的立体防控。肿瘤防控离不开环境提升与改善。

  其次,重心前移、精准筛查。提高癌症治疗疗效的关键是重心前移、早诊早治。早诊早治的优点一是疗效好,例如胃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的早期治愈率在90%以上,甚至达到100%;二是费用低,由于免除了后期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可以大大减少经济负担;三是损伤小,后期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损害也较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林东昕:

  控制恶性肿瘤、降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和个体化治疗,需要在宣传教育上深入人心。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决定细胞生命活动的基因存在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是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易患因素。携带某些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格外敏感,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而易患肿瘤。

  因此,探索肿瘤遗传易患因素,有助于鉴别高危险人群和个体,这对有效预防、控制恶性肿瘤具有战略性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近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加强对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和筛查,对于我国的肝癌防控至关重要。

  我们在前期工作基础和企业支持下,在全国13个省份展开了“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及早期预警筛查”项目。该项目将全面筛查肝癌早期预警和诊断标志物,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研制试剂盒并在临床应用,以提升我国肝癌早期诊断水平,改善肝癌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最后一公里在医院,但肿瘤预防和早筛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来源 中国科学报

标签:筛查;早期;院士;肿瘤;癌症;中国工程院;早诊;早治;我国;预防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