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前沿|“限水体验日”,能体验出什么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媛 杨丽   2018-03-28 08:33:00

  观点1对1

  3月19日开始,很多山东滨州市民都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滨州市水利局、滨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在3月22日开展“限水体验日”活动,届时,市主城区范围内的3家供水公司对其供水范围内用户实施停水,共计11个小时。

  甲方:停水升华了节水日

  3月22日,为迎接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山东省滨州市主城区范围内的3家供水公司计划停水11个小时。“停水影响了正常生活”,因部分市民反对,停水最终改为自愿进行。看待这个事件,不能仅用“民意的胜利”来一笔带过,滨州市在节水方面的探索,值得肯定与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节水意识,仅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身体会,用身体记住对水的渴求,才能在潜意识中埋下珍惜水资源的种子。停水当然不方便,然而正是这种不方便,才会让每个亲历者发自内心地感叹“有水的日子真好”。对比不痛不痒的节水标语,这种源自生活经历的感悟可谓一句顶一万句。停水这种笨办法看似用力过猛,实则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联合国提交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50多亿人面临缺水。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缺乏是重大的生存问题。生存是文明存在的第一需要,在水资源短缺尚未恶化到真正需要限额用水之前,培育每个公民的水危机意识很有必要。在这次停水风波中,有律师说“违反契约精神”,把水当成了普通商品。然而水从来就不普通,是可以引发国与国兵戎相见的生存资源。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很多市民远离了缺水的日子,才会让珍贵的水在人们心中变得无足轻重。停水活动让步于民意,却也成功启发了人们对水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在水资源尚可用度的今天,我们提倡节水并不是所谓“环保原教旨主义”,或有意折腾老百姓,而是遵循了居安思危的古训。讲到教育,我们赞同“吃苦”;讲到防灾,我们赞同“演习”,似乎这都是别人的事。而讲到节水,是时候让我们自己也有所付出了。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袁媛

  乙方:节水日不是停水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相信滨州市民一定会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不可否认,滨州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希望让市民深刻感受缺水的不便,从而增强节水意识。但过犹不及,以停水促节水的过激手段,不仅达不到节水的初衷,还失了民心,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探索。

  民生问题应多问计于民。水电气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大规模的停水,属于重大行政决策,应事先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决策,而不能只发出一纸告知书。再者,相关行政部门在紧急状态下,为了公共安全,才可以实施断水断电断气。滨州相关部门的做法,法律上也站不住脚。事实上,现实中许多公共决策都存在类似问题,决策机关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对话、可行性论证、效果评估,简单粗暴地下发一纸政令,往往是百姓怨声载道,政府公信力受损。

  退一步讲,停水真的可以锻造节俭之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难发现,将断水与节水挂上钩,在于背后有一种想当然的潜设:断水将营造出水的短缺,对缺水的感受必将唤醒节水的自觉。这个推论显然太天真了。首先,停水未必能营造缺水的感受。停水早有通知,市民大多会提前囤水。更有甚者,有心的市民在停水前大量储水,最后发现根本用不完,这恐怕非但与节水沾不上边,还会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如果再有一些公众形成逆反心理,停水后报复性用水,恐怕就更事与愿违了。

  倡导节约用水,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运用价格杠杆,推广节水型技术、器具等。唯有在创新与合法、有效与便民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称之为好办法。节约意识的养成,从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盯节点强化意识,更要重日常习惯成自然。比如两会期间,矿泉水上增加了“给水瓶做记号,并请喝完”的温馨提示,从细节处倡导节俭,易于接受,才是值得借鉴的好举措。

  杨丽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