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新潮|编辑来信,引领我走向远方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董青春   2017-12-29 08:30:00
1990年夏季,我高考落榜。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容不得我再去“回炉复读” ,当年秋学期开学时,我被老家的小学校长邀去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我先后从农村搬家到集镇,从集镇搬家到县城,又从县城搬到了更远的地方,搬家时丢弃了许多书籍和信件,但这封信一直没有丢失,每每捧读着已经发黄的信笺,心底总会涌起一股温暖、感恩的潮水,总会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当着编辑老师的面,深深地鞠上一躬,道一声谢谢。

  1990年夏季,我高考落榜。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容不得我再去“回炉复读”,当年秋学期开学时,我被老家的小学校长邀去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偏僻的乡村小学,有着3幢10多间破旧的校舍,远离村庄、集镇和县城。那时我教三四年级语文,每天上完课后,便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发呆。那时的我刚涉足社会,处在人生十字路口,没有方向和目标,日子迷茫、暗淡。

  晚秋时节,一个午后,我在校长室里,打开一摞满是灰尘的报纸,抽出的一份,恰巧是《新华日报》的文学副刊,里面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住了我。那时《新华日报》的副刊“新潮”,文章短小精悍,版面编排灵活,每期都刊有名人名家的文章,如作家赵本夫、汪曾祺、叶兆言的小小说,丁芒、叶庆瑞、黄蓓佳的散文和散文诗,都让我爱不释手。

  那段日子里,我总期盼着邮递员自行车的铃声。报纸一送到,首先抽出《新华日报》中的副刊“新潮”,将报纸“据为自有”,把上面一些百读不厌的作品剪下来贴到本子上,闲暇时慢慢翻阅、品味、咀嚼和揣摩。

  那年春节,陶醉在乡村老家浓浓的欢庆氛围中,喜庆的春联、大红的灯笼、乡亲迎娶新娘子脆响的鞭炮声,催生着我强烈的写作冲动。我从心底萌发出表达和描述的欲望,正月里的一个晚上,我一气呵成写好散文《乡村的正月》,用钢笔整整齐齐地抄好后装进信封,第二天骑上自行车,冒着风雪赶到镇上邮局,贴上8分钱的邮票后寄给了《新华日报》副刊部。

  没想到,仅半个月后,文章就在报上发表了。报社寄来了样报,还有副刊文学编辑秦继东老师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一封信,热情地勉励我:“散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流畅,铺陈得还可以,以后多来稿。”我欣喜若狂,赶紧将报纸和来信拿给校长他们看,分享着我的喜悦。

  文章上了新华日报,编辑老师还回了信,我一下成为了当地的名人。镇政府教育办公室通知我,说教育助理要见见我,并特意叮嘱,带上刊登我文章的报纸和编辑部来信。那天我去了镇政府教育办公室,教育助理看了报纸上的文章和信件,连声说,“乖乖,不简单呢,要好好宣传表彰你。要是你愿意,抽你来搞材料如何?”那一年教师节,作为一名代课教师的我,获得了一张奖状、一支钢笔和一只装着60元奖金的信封,那荣誉让许多师范毕业的正式教师都羡慕不已。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被调到镇政府,成了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员。在15年乡镇新闻报道工作中,我撰写了3000余篇各类题材的新闻稿件。在干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我立足乡村乡野和风土人情,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坚持业余文学写作,先后在《新华日报》《农民日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篇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稿件,散文《本分》还获得“黄河象杯”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二等奖。

  有了10多年乡镇新闻宣传工作的经历,特别在文学写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位师长推荐下,2005年我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聘用。回望过去,感谢《新华日报》“新潮”副刊,为初涉社会的我提供了放飞梦想的星空,领略到文学园地里的风景。

  当年新华日报编辑秦继东老师的一封普通来信,对于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虽然已经过去27个年头,但这封信我一直完好地珍藏着。我先后从农村搬家到集镇,从集镇搬家到县城,又从县城搬到了更远的地方,搬家时丢弃了许多书籍和信件,但这封信一直没有丢失,每每捧读着已经发黄的信笺,心底总会涌起一股温暖、感恩的潮水,总会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当着编辑老师的面,深深地鞠上一躬,道一声谢谢。

标签:副刊;代课教师;散文;搬家;教育办公室;老师;学期;老家;集镇;文学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