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京已有689个村(社区)完成新一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完成率99.7%,界定集体成员240万人,共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57亿元,人均分红及福利分配近300元。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道路上,南京起步早、动作快、工作细,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甜”了乡亲的心。
“去年底,我在合作社领到1200块钱股金分红和6000块钱养老金,一家人能拿到近一万元。”江宁区东山街道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孙惠玲今年65岁,每年领取的股金分红都在稳定增长,而且家庭人口变化也不会影响权益。“去年我治疗肺癌花了好几万,不仅医保报销了一半,合作社还给了我两三千元大病补助。”
孙惠玲的获得感得益于早早启动、步步推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实早在2004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就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之后章村社区、骆村社区等相继踏上股份制的道路,把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以股民分红形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2014年,江宁区承接国家第二批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开始了新一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但如何啃下改革的“硬骨头”,不少地方碰到了难题。“我们发现最难的工作是如何分‘蛋糕’。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后,集体资产分红的章程要修改,股民的成员界定涉及家家户户的权益,矛盾比较大。”江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往,婚丧嫁娶、打工读书、进城买房等都会导致户口状况发生变化,分红的人口也随之变化。而新一轮改革将股份固化,不再因家庭成员户籍、人口发生变化而调整股权,并赋予集体成员继承权。所以成员界定的条件和标准非常关键。
为了把“蛋糕”分好,江宁区把工作做细、做足,成立工作组,详细列出二三十条具体条件,在股民代表大会上三分之二成员通过以后方能列入最终章程。“推进改革的大半年里,基本上合作社需要召集股民开三四十次会议,来来回回磨合。”江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最终在成员界定上,综合考虑一二轮承包权情况、户籍关系、婚姻关系和原始积累等因素,不作硬性规定,按实际情况实行“一村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