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苏州】吴江开发区:“清华引擎”释放产才融合澎湃动力
2020-04-23 08: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苏州市发改委会同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联盟组织开展了全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机构)入库申报工作,吴江共有8家企业入库。

  据了解,8家入库企业中,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清研微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比较特殊,二者有着共同的娘家——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自2011年落地吴江开发区以来,清华汽研院依托清华大学技术与人才优势、苏州地区经济与区位优势,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完成了7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孵化了100多家高技术企业。而吴江开发区也借由大院大所落地产生的“磁场效应”,集聚起了一批支撑汽车行业新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目前,吴江开发区已经成为了长三角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先进技术、理念集散地。

  一次面向未来的大胆尝试

  研究院落地新产业起航

  谋划于10年前开始。

  2010年,是吴江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首超千亿元,转型升级成为最鲜明的主题,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一跃而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动力。

  然而,不俗的成就背后,吴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相比,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吴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还不够大、总体创新型经济优势还不够明显。

  为此,吴江决定围绕“创新”做文章,希望与国内顶尖大学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力量,依托雄厚的产业与经济基础,探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思路一确定,剩下的就是行动。此时,苏州市政府正在与清华大学接触,商讨落户一家研究院。

  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清华大学无疑对吴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当时的吴江市领导多次前往清华大学,联系学校及院系相关负责人,推介吴江区位及产业优势,寻求实际合作,力争将该研究院招引落地至吴江。

  竞争很激烈。吴江要面对的,是重庆、上海、武汉等强有力的竞争者,与吴江一样,这些地方都开出了优厚的落地条件。最终,清华大学被吴江的拳拳热情所打动,经过商谈,决定将研究院落户至吴江开发区。

  互不相让的争夺,源自这所研究院具备的特殊意义——这是清华大学的第一所面向产业应用的专业化研究院,在这之前,清华已陆续建立了深圳、北京、河北和长三角四个地方研究院,就是想让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更贴近地方的需求。而这次合作直接聚焦于一个支柱产业方向,着眼于汽车工业先进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化,以实力强大的汽车工程系作为支撑。作为工业之王,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整体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虽然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全新尝试,但吴江与清华大学探索未来的决心高度重合,因此落地工作推进得十分顺畅。2011年3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吴江开发区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协议,共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传统而又现代的汽车工业,于未来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扬帆起航。

  一段奋勇向前的激情岁月

  技术走出实验室 人才涌进南苏州

  清华大学曾经的一个技术转化案例,让清华汽研院院长成波印象深刻。

  该技术为一项驾驶辅助技术,已经在清华研究了五六年,曾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却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逆光成像不清晰、侧光造成误识别等。各类问题的解决又十分耗费精力与实践,其中,仅仅为了解决因红外灯引起的红曝现象,就先后更换了10多种技术方案。最终,50多人的团队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开发出可以批量应用的产品。

  这一案例也让成波意识到,大学研究与企业应用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筹建清华汽研院时,成波特地进行了多方调研,弄清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为研究院的发展路线定下了基调。

  “大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科学和技术的发明和发现,更关注基础的前瞻的技术研究,解决0到1的原始创新;企业创新的出发点是为了应用为了市场竞争,想要的是经过验证的、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不是单项技术。”成波说,清华汽研院要做的,就是帮助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让其余市场、资金、制造、管理等非技术要素结合,实现产业化。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清华汽研院确定了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建立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做好技术承接,完成技术的二次开发;二是建立测试验证平台,服务于技术的工程转化;三是成立创投基金,集聚创新资源,通过技术的资本化来推动技术的产业化。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技术持有个体”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技术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绿控传动创始人、董事长李磊,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本科毕业后开始从事自动变速箱的研究,2011年,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李磊来到吴江,开始创新创业。

  “听说学校在吴江设立了研究院,我立即投靠过来,母校很照顾我,不仅给了我技术指导,还给予了我资金支持。”回忆来吴江创业的原因,李磊如是说。

  李磊也没有辜负清华汽研院的厚望,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运用自身AMT变速箱技术的优势,在市场上率先推出了国内首个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的同轴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目前,企业已拥有800多名员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等系列产品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清华汽研院的人才阵列中,像李磊一样的还有很多。建院以来,研究院已经吸引了60多名清华校友来到研究院平台上工作,其中既有久经沙场的业界元老,也有年富力强的业务中坚,更有意气风发的年少书生。同时,还有20多位校友在研究院平台上成立创业公司,努力实现着各自的人生梦想。

  一条仍在延伸的创新之路

  携手面对新挑战合力再造增长极

  落地吴江开发区9年,在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华汽研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所代表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建立专业化研究院的建院模式也得到了推广,目前,清华大学在全国各地设立的专业化研究院已近10家。

  发展态势虽然良好,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清华汽研院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彼此对市场和技术的问题意识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充分;二是缺乏顶层设计,项目规划不连续难以形成有效积累;三是项目执行过程中与企业众多部门的沟通不顺畅。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推进效率和执行效果。

  清华汽研院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向企业提出了改变研发组织形式的建议。按照清华汽研院的最新构想,院企双方应共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定义问题,共同策划方案,变项目合作为平台合作,变短期合作为长期合作,变研究院为“企业不在编的研发中心”,双方共建团队,联合攻关,打通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技术研发就是一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不确定变为确定的过程。前者需要技术的创造,后者则需要有组织的验证和优化,需要参与各方在一个目标下紧密协同、持续改进。”成波表示。

  在成波看来,与企业的磨合,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长远规划,而目前制约研究院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空间不够。“客户的订单已经排到半年以后了,但我们没有更多的场地来开展业务。”成波说。

  不止成波,“清研系”的一些企业也正在为空间不够而苦恼,苏州华业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自2014年成立以来,华业检测的产值每年都有超50%的增长,去年,该公司产值达1.3亿元,利润超4200万元。近几年,汽车检测需求日益旺盛,公司原计划在吴江建立更多的检测实验室,扩展更多的检测业务,但因为没有场地,只能暂时推迟。

  “空间问题确实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现在只能最大限度利用手头已有资源,尽力满足客户需求。”华业检测总经理助理魏解元说,一旦空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华业检测立马就可以在吴江开启新的检测业务。

  研究院与企业面临的场地桎梏,吴江开发区正在努力解决。前不久,吴江开发区就专门召开了一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创新机制、突破载体瓶颈方面作出了部署:力争3年内新增不少于100亩科创专业园区用地,新增不少于1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2020年,以建设、回购、租赁或腾退方式新增过渡性载体3-5万平方米;综合运用“建、购、腾、租”方式,推进解决人才科创项目落地载体问题。

  吴江区委常委、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范建龙表示,当前,吴江开发区已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佳投资地之一,正以“一路一河一湾一区一谷”五大功能载体建设为重点,奋力迈进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吴江开发区将持之以恒地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抓好、用好,全面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效率,持续加大对人才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集聚壮大,加速推动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奋力打造强劲增长极,建设美丽南苏州。

标签:研究院;清华;清华大学
责编:黄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