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正好。上宁杭高速往南40分钟,从溧水白马镇往南京东南,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分布着大片蓝莓园,小小的白色蓝莓花点缀其中。就在绿林之间,白墙红瓦、碧水环绕的红色李巷跃然而出。4月7日公布的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上,李巷榜上有名。
重现“苏南小延安”
踩着青石板路走进李巷,“陈毅旧居”“钟国楚旧居”……一间间青砖黑瓦的老屋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到达溧水后,这里先后是新四军一支队1团和二支队4团团部驻地,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来到李巷及周边地区,偏僻的李巷村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陈毅三次来到李巷,粟裕率领四个纵队,以溧水为起点,开辟苏浙皖根据地,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李巷,被称为“苏南小延安”,在这里及周边,新四军建立指挥中心、训练班、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完善的组织体系。
然而,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辉煌历史的李巷并不为外人所知。“李巷三面环山,没有路,村民种了西瓜都运不出去。”今年69岁的村民任生伢喜欢研究李巷历史,他回忆,以前,乡亲们大多外出打工谋生。2016年,李巷所在的石头寨村被列入市经济薄弱村。
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民告诉记者,在省市区的帮助下,当地开始着手挖掘红色资源,投入数亿元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恢复了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等6位新四军将领的旧居,还打造了两条红色街区,原来的民居经装修后,成了民宿、茶吧、图书室、老式剃头店。
2017年国庆节,红色李巷对外开放,名声渐起,成为江苏省委党校培训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溧水区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近38万人次,红色教育培训1.6万余人次。
一业兴带动村民富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村民市集上,村民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来销售,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地产蓝莓。
李巷地处茅山余脉,丘陵地势不适合种粮食,但这样的地理条件,正好符合“两莓”生长。“两莓”就是蓝莓和黑莓。自上世纪80年代,李巷就开始种植蓝莓。
“一开始的十来年,蓝莓主要卖给批发商,每斤价格只有10元左右。”蓝莓种植大户王昌米说,随着“红色李巷”名气不断扩大,来李巷的游客越来越多,通过采摘销售,蓝莓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品质好的蓝莓可以卖到100元/斤。
一业兴则百业兴。村里6家饭店,5家是李巷村民自己开的。今年46岁的杜大虎是土生土长的李巷人,原来在上海打工,2017年,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回乡创业,如今他经营着李巷规模最大的一家饭店。随着李巷游客的增多,他扩大饭店规模,利用自家鱼塘,打造了集采摘、垂钓、餐饮等业务于一体的休闲山庄,去年营收突破百万元。
据介绍,“红色李巷”开村运营以来,直接带动100多人就业,为李巷全村263户村民户均增收1.3万元。
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今天的李巷,村美人和。一座座农宅,青砖乌瓦;一条条石径,蜿蜒曲折,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山野乡居美景。
当年那个偏僻的穷村,蝶变成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紧邻溧阳的李巷成功“走出山坳”,成为交通枢纽节点,距离苏锡常城市群、湖嘉杭城市群均在2小时车程内。
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困难家庭在村内也找到了工作机会。年过六旬的李普伢和葛翠英夫妇因车祸,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困难。红色李巷开村后,村里安排李普伢从事保洁工作,葛翠英在农业公司上班,负责种菜,两人每月都有固定工资2000多元,去年,两人的残疾福利加上工资收入等,一共有6万余元。
晚饭后习惯散步的任生伢每天都在感受村里的变化——道路平坦,夜晚路灯亮如白昼,公共空间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院子打理得像花园,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任生伢说,以前村民回来没事就喜欢打麻将,现在大家都要勤劳致富。当了40多年小学老师的任生伢,如今成了村民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李巷的蝶变故事。
“红色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周建民说,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李巷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过上了美好生活。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与其他业态、产品的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综合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