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延期开学的线上课怎么上?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重视跨学科学习,重视生命教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生活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资源。
生活与学科融合,生活即教育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学校组织学科教师研究疫情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理性看待疫情,科学防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传染病的爆发有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这是八年级生物教师林敏的网络直播课《用生物学的眼睛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学科的知识,原本就源于生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八年级生物组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认为这与《生物》八年级下册《传染病》章节内容很贴近。“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教务处主任杨宏敏说。备课组决定将《传染病》章节的内容提前教学,灵活使用教材,便于学生理解运用。
“病毒怕热。学了分子知识,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病毒怕热吗?”物理教师张雁君在《走进分子世界》的直播课中,将分子知识与疫情进行了巧妙结合。“对于病毒怕热呀,这类生活现象,以前就只是觉得新奇。学了这节课,我才明白这背后的科学道理,物理还是蛮有意思的。”八年级学生朱志玮说。
课程综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学校成立了以语文组为核心,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参与的《诗词带你走中国》跨学科项目教学组。经过激烈讨论,项目组形成了教学目标:1、了解各个城市的人文历史;2、理解城市的精神特质;3、提高学生诗词的欣赏能力。
南京市青优、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校长孙刚选的城市是“南京”,在备课的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猛然发现,所选的代表南京古诗集中在唐代,从诗的风格来说,基本上是咏史怀古诗。“金陵的怀古诗,成了古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对后世的怀古诗有着深远的影响。”孙刚对于这个发现,既惊讶也惊喜。历史教师从唐朝的变迁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给了他很多建议,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跨学科教研,打开了我的思维,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孙刚说。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学科原本是整合在一起的,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课程综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可以“打破分科主义、 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野和机会”。
“五育并举”,形成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面对疫情,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发系列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家校共育,协同育人。
学校开发了德育系列课程。《人人要做搞疫斗士,与祖国共命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脊梁》等课程。学校在当前重视疫情下,开发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疫情下谈人生导向教育》、《人生意义,我来定义》、《珍惜当下、珍爱亲情》。
学校还注重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活动育人等各项教学内容。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林瑞清开发了《我劳动,我光荣》课程,一是让学生自觉承担自己的事情,如叠被子、理床铺、整书包和学习用品。二是参与家庭公共事务:扫地、拖地板、洗衣服、洗碗、做饭、抹桌等。“停课不停学,正好可以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林瑞清说。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面对疫情,学校可以选好生活素材,开发成教学资源,形成课程体系,沟通知识与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